代表委员聚焦养老服务热点——让老龄人有品质有尊严地生活
发布时间: 2022-11-18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每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也关乎社会发展进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推动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完善保障体系、让老龄人有品质有尊严地生活积极建言献策。

  老有所养:为独居老年人配备家庭医生

  “伴随着老龄化时代加快来临和社会居住、养老模式的改变,老年人独居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市人大代表文绍英关注的是独居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她认为,总体上看,独居老年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缺少关爱照顾,维权能力也较差。

  文绍英建议,扩大帮扶服务面,让凡是有需求的独居老年人都可以向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申请专项服务。此外,还应为独居老年人配备家庭医生,提供紧急救援服务渠道,并逐步实现特种病、慢性病报销便捷化。

  老有所依:让失能老年人定期洗上澡

  洗澡,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对于失能老年人来说,就是一件关乎生活质量的大事。

  市人大代表彭学平注意到了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洗澡难的问题。“因为穿脱不便、行动怕摔、容易感冒,整个冬天恐怕都洗不上一回澡,身体散发异味,生活缺乏质量。”彭学平说,老年人助浴问题是养老问题中的一大痛点和难点,定期有效的洗浴有时竟成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奢侈品”。

  彭学平通过调研了解到,全市目前有10台助浴快车,每年可为3万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助浴服务,但由于具体落地政策缺乏、专业助浴技师不足等问题,助浴快车的运行不够理想。

  为此,彭学平建议,设立助浴技师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出台相关专业助浴技师的补贴政策,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助力助浴产业发展壮大,让更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能够定期洗上澡,获得有质量、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老有所乐:加快老年教育普惠化布局

  市人大代表罗君则提出了“加快老年教育布局普惠化”的建议。

  罗君认为,当前的老年教育事业一方面普遍存在功能定位狭窄、资源供给不足、管理规范不够、投入保障欠缺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出现“井喷式”需求,供需矛盾突出。

  “‘十四五’时期的养老事业发展,要从以往的满足基本需要向提升老龄生活品质转变。”罗君建议,加快老年教育普惠化布局,加强新时代老年教育体系、产业的系统性规划、管理和培育,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

  制定标准:用养老服务标准化托起“最美夕阳红”

  “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是今年全市两会民革市委会在集体提案中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民革市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对养老问题的持续关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民政部等有关部委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面对持续规模化增长的老龄人口和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叠加的养老新态势,重庆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主要面临四个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具体而言即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亟待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供给相对滞后、养老服务标准化人才培养途径匮乏。

  为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民革市委会对应这四个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是建立健全重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从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服务评价改进标准等方面对养老领域建立地方标准,推进建设涵盖基础通用标准、养老服务标准、管理标准、保障标准以及老龄人产品用品标准等互相衔接、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其次是强化社区养老等养老重点领域标准研制修订工作。利用基础较好的养老创建示范单位,率先在养老重点领域采用新出台的标准,及时总结和推广标准实施成果,扩大民政标准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探索建立标准化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由民政、卫健、环保、市场监督、应急管理、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动机制,强化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组织实施和评估监督责任,确保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专题培训、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分业务领域和人员层次积极开展标准化培训,在服务机构中树立标准化理念,增强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实践。

  区域协作:探索建立成渝地区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1月21日,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董青提出提案,建议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推进成渝地区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以缓解两地养老压力,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董青说,成渝地区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十分迫切。截至2019年底,重庆、四川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达2420.61万人,占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9.5%,占地区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21%。

  董青建议,成渝地区要探索建立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首先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联合制定成渝地区养老服务协作发展未来总体规划;加快建立养老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业人才交流机制,围绕职业教育与老年养护两大核心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区域性融合发展。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加快社保、医保“一卡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政策措施,尽快解决医保结算难题。

  三是探索建立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吸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四是大力发展新型养老模式。以改建或配建方式全覆盖建设城市小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向小区延伸;探索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推动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持续提升老龄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