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发潮”遇到“网络潮”
发布时间: 2022-11-18


  前段时间,帮爸妈家装了个数字电视,没想到教他们使用时碰了一鼻子灰。妈妈不识字,爸爸倒是老知识分子,但耳聋眼花。面对遥控器上横七竖八的按键和电视屏幕上五颜六色的图像,他们每一步操作都像是沙漠中走迷宫——基本靠蒙。

  为了减少“探险”损失,我只好把遥控器“多余”的按键统统用胶布贴起来,像复读机一样不断重复那几个简单程序,就这样老年人还是前面讲后面忘,今天讲明天忘,逼得我只好一遍遍“格式化”,一遍遍“重启”。

  这次“现场教学”,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场景,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老年人与网络。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正加速推进。我国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迄今已逾20年。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而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更是“三人行,必有一老”,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组成了社会的“银发潮”。

  另一方面,科技的力量正深刻改变着这个时代,带动人们进入高速发展的“屏时代”,看微信、刷抖音、点外卖、收快递等已经成为新的“开门七件事”,汹涌而来的“网络潮”已经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彻底冲刷了一遍。

  当“银发潮”遇到“网络潮”,一些老年人抓住了互联网的尾巴,成功“触网”。

  但更多的却是气喘吁吁赶不上趟,只能无奈“漏网”,成为“数字贫困户”。

  据去年6月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7%,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尽管近些年,特别是疫情期间,老年网民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还是有超过1.5亿老年人游离在网络之外,占到老龄人总数的60%。

  对于这些老年人,网络带来的可能不是智慧化的美好生活,而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当传统的排队就医变成了在线挂号,当传统的招手打的变成了软件打车,当传统的窗口买票变成了网络购票,当各种电子支付、网络消费、线上办事成为大众化潮流,对很多老年人而言,新的就医难、出行难、办事难又产生了。

  这不!前些天媒体就报道了,有的老年人因无法出示“健康码”被挡在了车站外,有的老年人冒雨去交医保却被告知“这里不收现金”,更有94岁的老年人被子女抬到银行柜机前进行人脸识别,老年人们拿着昨日的“旧船票”已经很难登上今天的“新客船”。

  当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潮一旦出闸就无法再“涛声依旧”。如何让网络对老年人更友好、让老年人对网络更熟悉、让数字的阳光照亮老年人的世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与网络“接上轨”。老年人对待网络的态度无非有几种:

  不会用,我国老龄人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老年人对网络很想学,但是难学会。据一项研究显示,在174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仅有41.4%的老年人掌握了手机拍照,近半数老年人无法掌握手机支付,超过七成老年人无法独立操作“健康码”。

  不敢用,相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老年人更像是“移民”,与网络有着天然的代际隔阂,对各种智能产品十分陌生,甚至充满畏惧。

  不能用,因年龄偏大、生理疾病或缺乏手机等设备而无法使用,有的子女考虑信息安全等因素,也不支持老年人接触网络。

  要让老龄人更好拥抱网络,关键要营造鼓励老龄人学习网络的良好氛围,动员家庭成员、社区服务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社会机构等给老年人“开小灶”“上大课”,发动更多年轻人用“技术”反哺老年人,让老年人学网络知识、用智能手机成为一种风尚。

  比如,疫情期间,上海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就发布了一版手绘版《智能手机培训教材》,字里行间温情满满。有的企业推出关爱老龄人专项行动“小棉袄计划”,以淘宝直播、在线课堂、漫画手册、老龄人服务热线等多种形式,帮助老龄人熟悉智能设备。

  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为老年人“留扇窗”。

  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要眼中有老年人,多推动一些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多设计一些简约的操作程序和便捷的阅览界面,让老年人少一些试错的烦恼,多一些温暖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1月起,国家工信部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优先推动115家网站、43个APP改造,这对广大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消息。

  而几个月前,上海也针对老年群体推出了“智能相伴计划”,在社区、机构和居家等三类场景中,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为老龄人提供视频、图像、音频等智能互动服务,让老龄人更好享受智能陪伴、数字温暖。

  我们的政策制定和服务供给不能把老年人遗忘在角落,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一些人工窗口和线下服务也不能一停了之。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龄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龄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几天前刚刚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也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符合老龄人需求特点的智能信息服务”“为老龄人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充分尊重老龄人的习惯,保留并完善传统服务方式”。

  很多电信运营商、网约车平台等也都在探索针对老年人的“一键式”服务,很多线下服务也在根据老年人需求进行优化。这说明,关爱数字时代的老年人,全社会正在行动!

  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代人为另一代人考虑,多数人为少数人考虑,而对待老龄人的态度,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检验。

  作家周大新曾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单从年龄层面上说,其实只存在三种人,即已经变老的人,即将变老的人,和终将变老的人”。无论前浪、中浪还是后浪,当数字化浪潮一轮轮席卷过来时,怎么让各种“浪”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浪前行、踏浪而歌,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责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