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加快建设“大城养老”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2-11-18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老龄人口数最多的区,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518.12万人,其中浦东新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数98.9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32.1%,占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龄人口数19.1%。全区8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15.28万人,百岁老年人604人。百岁老年人560人,独居老年人9.07万人。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老龄人口突破100万,到2025年达到120万左右,到2035年达到峰值150万左右。

  浦东新区民政局局长周小平表示,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形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新区正在加快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坚持改革创新,突出保障基本,激活社会活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具有浦东特色、符合浦东实际的“大城养老模式”,努力提升辖区内老龄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浦东进一步明确了“开放旗帜、强国窗口、功能高地、治理样板”新定位,区委提出了“五大倍增行动计划”。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离不开养老事业再提升,一方面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再出发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民政局支持下,强化养老领域的改革发展系统设计,全方位提高养老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功能塑造,迫切需要养老领域发挥保障支撑、产业培育、消费激发等多元化作用,在新时代实现更大更积极的新作为。

  笔者了解到,今后浦东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供给形态融合发展,增加高品质养老设施供给。全力推进以床位建设为重点的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及日常服务质量监管;丰富完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功能,促进社区养老提质增能,继续做实助餐、助洁等各类居家上门服务。继续推进康复辅具进家庭,缓解老龄人居家照护压力;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老吾老”计划、“老伙伴”计划、“时间银行”等,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提供培训。

  “大卖场”:

  织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浦东将重点打造综合体、大卖场和便利店“三大空间”。“综合体”:目前浦东正在推进“东西南北中”七个养老项目,共计5616个床位。按照计划,力争实现今后三年每年有2个大营公立养老机构投入运营。

  按照落实养老服务“三增”(增量、增能、增效)要求,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民心工程,助推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社区助餐服务场所建设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按照“民心工程”要求,每个街镇至少设置一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区域面积较大的街镇或社区基本单元可按片区均衡布置多个中心。

  “便利店”:

  按照社区“15分钟服务圈”养老领域内容设置,织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鼓励利用各类资源,打造长照、日托、助餐等多功能设施,灵活设置养老服务“微空间”,嵌入相应的功能性设施、适配性服务和情感性支持,让老龄人更好地实现原居安养。坚持公共性为基本,完善功能设施收费导引,坚持简约式、“清单式”消费。

  促进高水平养老资源融通,浦东将注重“益”的力量,促进社会资源集聚。充分发挥发挥区域化党建的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开发项目式、清单式的认领项目,促进养老公益服务项目的供需对接,引导更多的企业、公益性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推进“爱心牛奶”、老年助餐等各类为老服务项目认领,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养老服务的良好格局。

  注重“医”的功能,促进医疗体系集聚。新增公办养老机构以医养结合、嵌入医疗点、养老机构设置内设医疗机构和签约等方式基本实现医疗资源全覆盖,既有机构逐步完善。

  注重“一”的需求,促进从业人员集聚。鼓励养老机构吸纳新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符合条件可按规定申请岗位补贴。增强养老服务吸纳就业能力,鼓励待业人员从事护理工作。深化浦东新区和对口支援地区合作,探索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结对项目。力争到2022年每千名老龄人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每百张养老床位至少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

  此外,浦东将围绕三个“模式”,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业态。

  喘息式:2014年,浦东新区作为全上海第一个试点,建设运营了洋泾、浦兴、潍坊三家“长者照护之家”,这种为社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短期、全天候照护服务的喘息式社区养老模式逐渐得到老龄人及家属的欢迎。下一步将继续在老龄人口密集、养老床位紧张的区域加大长照、日托机构的建设,通过社区喘息式照护服务,结合家庭“老吾老”培训计划,接通机构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让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并驾齐驱,进一步促进机构、社区、居家相融合的养老业态。

  嵌入式:在中心城区着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以养老实事项目为抓手,以存量资源建设为契机,以可知、可选、可及、可达的养老服务为目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分中心,探索引入政务服务、法律援助、小修小补等各类内容,完善“家门口”服务功能,推广“养老微空间”设置,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加密优化老年助餐网点布局,成为社区为老服务的基本内容,把嵌入式养老作为“大城养老”的社区服务模式首选。

  互助式:围绕居家社区主阵地,大力发展互助型社区养老服务,推进互助设施和平台建设,加强互助服务的组织引领。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计划工作目标,丰富农村养老供给,推进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建设,打造“睦邻暖夕阳”文化养老品牌。在睦邻点纯农地区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探索“三社联动”、鼓励购买服务、建设志愿者基地等多种方式,将睦邻点建设成为农村老龄人的“学习屋、聚餐屋、养生屋、开心屋”,发展具有浦东特色的、符合乡情、民情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