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 2022-11-18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根据中国老龄委2006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约为7.24亿,而其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龄人数目前已经接近1.1亿,农村老龄化程度达到15%。

  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巨大,老龄化速度加快,远远超前于现有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也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普通老百姓,对于农村老龄人,他们的养老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呢?

  农村养老县级全覆盖

  每个县至少建有一所以农村特困失能、残疾老龄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层面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养老院/养老机构)。推进有条件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养老院/养老机构)增加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助推农村养老服务消费梯次升级。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采取社会捐赠、老年人自筹、村民互助等方式举办农村幸福院和养老大院。

  实施农村社区养老

  农村社区养老是指村委会或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以村庄或新农村社区为载体,充分利用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的资源,为农村老龄人提供便利。

  此外,社区养老可以在生活护理、医疗、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和其他老年护理服务方面,为老年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提供帮助和照顾。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好农村老龄人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龄人养老问题。

  同时,也希望农村养老政策和养老服务模式的不断转变,农民的养老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以下预期目标:到2025年,形成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相适应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完善,老龄人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健康养老。在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满足广大老龄人群基本养老需求保障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对社区低龄老龄人的健康管理;失能失智老龄人的长期照护,加强医养结合,形成老年期全龄段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可持续养老。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精准化专业化发展,进行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家庭照护者能力培训;新建、改造各类养老设施和养老机构,提高养老设施的空间利用率,实现全闭环可持续性养老服务。

  幸福养老。加快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老年文体教育活动、老龄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等服务,壮大老年志愿服务和助老志愿服务队伍,改善老龄人参与社会发展条件,提升老年群体社会治理能力。

  智慧养老。依托5G技术发展养老科技产品,完善养老智慧网络平台,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提高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推进智能化科技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应用。

  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路上的一项重要任务,解决农村养老的“痛点”问题,根本出路还是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说到底,解决了乡村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村养老的“痛点”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