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蒲新区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发布时间: 2022-11-18


  “喇叭镇托养中心的护工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对我们的辛苦付出,你们不怕脏、不怕累,对我们尊重,你们是妈妈的女儿,也是女儿的妈妈……”这是喇叭镇托养中心院民赵廷勇写给该院的一封感谢信,篇幅不长,共有290个字。

  或许大多数人初见此信,都会觉得这是封出自一个能写、能表达心中所想的正常人的信件,其实不然。

  赵廷勇是喇叭镇喇叭村的一名重度失能人员,今年47岁的他,少时因生病发烧,落下残疾,四肢僵硬,行动不便。相关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随即把他纳入建档立卡户。为释放家庭劳动力,去年6月,赵廷勇入住喇叭镇托养中心,由托养中心护工看护。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来到赵廷勇的房间,热乎乎的暖气迎面而来,电视里播放着《新闻联播》,护工正为赵廷勇铺设床铺,床边墙上挂着失能介护服务内容表,记录着护工从早到晚对他的照顾,包含起床介护、口腔护理、早餐介护、内衣更换等28项服务内容。

  “我们每个月都会评选‘本月之星’,赵廷勇上个月获得了‘理解之星’的称号。”喇叭镇托养中心院长马建娥说,虽然赵廷勇说话有障碍,但他能听懂别人说话,护工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感谢信便是他用手指在手机上一字一句写下的。

  喇叭镇托养中心是新区关爱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的一项惠民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目前是遵义市唯一一所公益性贫困家庭失能人员托养服务机构,主要为18周岁以上病情稳定、适宜托养的贫困家庭失能人员提供托养服务。现中心设有护理室、医疗室、保健室、食堂等功能区,自去年6月启动运营以来,始终坚持“帮助能动、促进就业、解放家庭、融入社会”的服务宗旨,让院民享受人性化、亲情化护理与服务。

  “目前院内共有院民26人,分别是来自不同乡镇的建档立卡户失能人员。在我们护工的精心照料下,家里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可以得到释放。”马建娥说。

  虾子镇敬老院前不久刚为院民发放过冬物资,厚实的棉服、裤子、内衣、袜子、鞋子,可以让院民们都度过温暖的寒冬。

  虾子镇乐安村村民罗德银属于特困供养人员,于2018年入住敬老院,三年来,他与其他院民互相磨合、相互陪伴,很快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这里比家里好太多,衣服不用自己洗,饭也不用自己做,现在天冷了就给我们发棉衣,还有伙伴一起说说话、唠唠嗑。”罗德银笑着告诉笔者,他今天刚吃了热腾腾的饺子。

  敬老院二楼,73岁的院民陈开心正坐在椅子上吹着口琴,时而是《东方红》,时而是《两只老虎》……

  陈开心是虾子镇红旗村顺昌组的村民,2017年6月住进敬老院。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来到敬老院后,他的生活在慢慢转变。“现在不用再做活路了,有时吃完饭,我就吹吹口琴,而且每个月有100块钱的零花钱,感觉日子过得很惬意。”陈开心说。

  虾子镇敬老院现有院民69人,大多没有子女、没有生活经济来源或是家里有子女但没有足够能力赡养他们,在这里,他们不用花费一分钱,所有吃住费用由政府“买单”。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虾子镇敬老院还与遵义市第四人民医院签订医疗协议,凡是院民生病,需在该医院进行就医的,可享受“先治疗后付费”政策,医疗费用后期由敬老院进行结账。

  “后面几天我们会对整个敬老院进行提质改造,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让‘家’变得更好。”虾子镇敬老院院长杨中鸟说。

  截至今年10月,新区特困对象共计602人,集中供养134人,分散供养468人,共发放特困供养金551.5902万元。据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明年,新区将切实贯彻好农村低保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持续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稳步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水平,让特困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