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开启“关怀模式”,助老龄人迈过“数字鸿沟”
发布时间: 2022-11-18


  老龄人在柜台办事,却陷入不收现金的尴尬境地。这条视频日前在网络上发酵,引来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如何让老龄人更加体面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12月1日,陕西省政协围绕“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话题,召集委员、专家和省市相关部门,积极交流,建言献策。

  陕西呈现“中度”老龄化特征

  截至2019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702.37万,占人口数的18.12%,老龄化程度已超过全国18.1%的平均值,呈现出“中度”老龄化特征。

  为了更好地摸清我省情况,对养老问题出谋划策,今年8月份以来,省政协调研组深入上海、江苏和我省西安、汉中、铜川、榆林等地20多家老龄服务机构、社区、企业进行考察,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居养老年人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商讨对策。

  据统计,全省已有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3894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15个、民办养老机构287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96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2132个,覆盖33.4%的城市社区和71.3%的行政村,8个地市获批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体系在我省正在建立。

  “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的市场化发展在我省还不够充分。民营资本为最大限度获取补贴,‘重量不重质’,盲目扩建,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刚性需求的长期照护匮乏,公办养老一床难求,民办养老空置率却居高不下。”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在认识层面上,顶层设计更多关注养老服务业发展,对老龄社会的整体需求与发展关注不够。各地过分强调医养机构建设,却忽视了医养资源与机制的整合,对社区、家庭的延伸不够,存在资源浪费和滥用的风险,医疗、康养、医保尚未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

  调研组建议,我省应从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做好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明确老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任务、发展步骤和重大举措,并纳入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我们要培育一些规模小、灵活度高、遍布街道社区的中小型涉老机构,以满足老龄人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需求。同时,推进医养资源与机制的整合,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院逐步开设老年病科,与涉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调研组表示。

  为老龄人提供更多关爱服务

  针对眼下老龄人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委员吴志红提出疑问:“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许多办事服务场所都实施了智能化操作业务。如医院的网上挂号、网上购火车票、机票,对于空巢、失独或农村老年人来说,很多不会上网,谁来为他们解决网上挂号、购票或下载APP扫描二维码等操作细节服务?”

  紧接着他说道,一些行业对老龄人服务实行年龄一刀切,比如在银行信用卡和保险办理方面。随着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60岁刚退休的健康老年人来讲,正是刚刚步入放松、解压、享受游玩开心的时候,但银行不给超60岁人员办理信用卡。对于70岁老年人,旅游公司又限制了对无亲属陪伴老龄人的出行保险,一刀切政策给健康活力老年人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此,吴志红建议,由老龄委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服务机构,发出《陕西省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加快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服务行业在为老龄人服务方面提供更多的关爱服务,保护老龄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帮助老龄人迈过“数字鸿沟”。

  同时,智能产业应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龄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智能产品和大字体、简易化的操作系统,主动开展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开启“关怀模式”“长辈模式”的服务应用等。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加强现场服务人员对持有老年证的老年人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改善“面对面”服务。

  老龄服务“端口前移”

  到底多少岁算是迈入老年门槛?其实很多刚刚退休的“初老”人群,完全可以继续获得社会的参与度和满足感。

  省政协医卫体委员会特聘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教授毛瑛说,现有老龄服务体系未能关注“初老”人群心理与社会交往需求,未能将老龄服务“端口前移”至老龄人“健康悬崖”窗口期,导致“失能、失智”年轻化、床位使用效率低、养老投入与社会效益不成比例等现象。

  他建议,老龄服务要“端口前移”,提高老龄人“健康寿命”。政府应当明确定位,在老龄服务供给侧实施改革,厘清养老需求的阶段性与服务介入有效性;以社区为依托,发挥现代化社区的依托作用,通过社区在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的同质化效应,降低离退休产生的心理落差;组织开展社区互助活动,动员身体健康老龄人志愿服务社区等。

  “整个社会应当重新树立对老年群体的新观念。”毛瑛说,相关部门加强宣传,鼓励老龄人在“初老”阶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收获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当然,老龄人也应当主动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在社会融入中获得“主动健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