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
发布时间: 2022-11-18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加强统筹调度,增强服务供给,努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经落地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104个。运营的社区为老服务餐厅41家,覆盖老龄人15.2万人,受益人数5.7万人。共有养老机构33所,床位数6122张;农村敬老院7所,设置床位735张;农村互助幸福院233个,床位数17538张。

  2019年8月,我市被正式确定为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试点地区,以此为契机,我市大胆探索,先行试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围绕“便捷化、智慧化、专业化和亲情化”的工作目标,通过建立完善六大体系,努力打造15分钟居家社区为老服务生活圈。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开会专题研究,加强实地调研指导,针对初期基层对居家社区养老工作认识不高、资金不足等问题,强化认识提高、资金保障等有效措施,研究制定了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月分解试点建设任务,市、区、办事处、社区“四级”联动,全面推进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建立规范标准体系。我市结合辖区老年人数量和服务场所面积,确定了“区市共建示范点、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四种建设模式,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布局,提出了“六有”“四统一”的规范要求,即:“有为老服务餐厅、有信息化运营平台、有日间照料中心、有康养医养项目、有多功能活动区域、有居家上门服务”和“统一适老化改造、统一LOGO名称、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建立了送餐配餐、生活照料、家政清洁、心理慰藉等11类83项服务标准,并积极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把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助急、康复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家里、床边,得到居家及社区老年人的普遍认可。

  建立配套政策体系。我市研究制定了《呼和浩特市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等13个规范性文件,集中推出惠民惠企的“七项福利”措施,即:养老服务场所给运营企业免费提供;养老服务中心水电气暖实行与居民同价;嵌入式养老床位与机构享受同等补贴待遇;每年给予运营企业3-10万元绩效奖励;特困高龄等群体老年人享受早中两餐补贴;6类特困群体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初步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

  建立智慧监管体系。我市注重顶层设计,对全市养老服务进行资源整合、数据汇集,统一部署全市智慧养老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完善政策宣传、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建立市级监管、区级调度和社区服务的三级监管服务体系。老年人足不出户,只要轻轻按下智能呼叫键,或点一下手机App菜单式服务项目,指挥调度中心就会像派单一样,为老年人选择就近的照护师上门服务。目前,平台已录入的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37.7万条,运营的为老服务组织26个,整合家政、理发等社会为老服务组织836家,让为老资源集聚在社区,让服务设施嵌入在社区,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

  建立品牌服务体系。我市多次派人到区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诚邀北京、上海等地46家养老服务企业来呼考察,洽谈交流,做到高起点推进、高标准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寿康、社康等本土养老企业实施品牌化、连锁化战略。目前,北京积善之家、上海“爱照护”等国内外知名养老企业已落户呼和浩特,多元参与、优势互补的运营服务体系在我市已基本形成。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养老服务的高标准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我市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定向培养专业、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在试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实训基地。同时,邀请德国居家养老服务专家蕾娜范对全市从事养老、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养老机构院长及护理员进行了老年护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做到了人才有储备,岗前有培训,从业有标准。注重充分发挥入驻社区蜂巢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作用,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积极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社会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公益志愿服务互补共融、多元参与的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模式。

  未来,我市将以居家和社区骨干网建设为重点,以互联网+养老、长期护理保险为抓手,全力推进居家、社区、嵌入式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家门口养老、智慧化养老、专业化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让全市老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