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民代表体验后说,“家门口养老”已从愿望变现实
发布时间: 2022-11-18


  开了17年的老年食堂如今怎么样?“智能养老管家”能解决什么问题?为让老年人过得更好还需要做些什么?10月29日上午,杭州市民政局联合市人大、市政协共同举办“走进民政·情暖重阳”主题体验活动。杭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及市民代表共20余人组成“体验团”,体验触手可及的“幸福养老”。

  体验团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刻被整修一新的老年食堂所吸引,干净整齐的餐厅采光通风良好,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办理就餐卡的老龄人解释细则。2003年9月,全省第一家老年食堂在这里建成运营。从老年人有个地方吃饭,到如何吃好饭,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杭州市老年食堂(助餐点)已达1400余家,有效解决了老龄人吃饭难题。

  该中心还设有健康评估中心和中医康复理疗室,中医馆、康复辅助租赁区、日托区、多功能活动区、心理疏导(社会工作)室等配套功能区都很受周边老年人喜欢的场所。另外,中心已建成养老机构床位86张,目前已有50余张床位被翠苑街道老龄人预订。

  在杭州市民政局,体验团了解到,老龄人通过手机端“智能养老管家”,只需输入年龄、户籍等基础信息,便可实时匹配享受的政策待遇并提示办理渠道及材料;高龄、失能等老年人遇到紧急突发情况时,只需按下手机终端上的红色按钮即可实现一键呼救;老龄人及家属通过“市民卡”APP、“杭州民政”微信公众号或杭州市民政局官方网站,就能查询和导航周边养老设施,浏览150家养老服务机构的VR全景导览,足不出户就能对心仪的养老机构和房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活动中,不少代表委员欣喜于“十三五”期间杭州养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对“十四五”期间杭州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新憧憬。

  人大代表奚国强希望民政部门要加大《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贯彻力度,更加注重“医养护”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要加大在“护”这一层面的力度,将其更加有效地纳入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之中。随着失能失智老年人对照护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下一步的养老服务要更加突出对这一需求的回应,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照护服务。

  胡秀华代表认为,要加大对基层养老服务中心的指导,特别是在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上,同时,探索引入高科技企业参与养老服务的研发,进一步加强科技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政协委员王芳建议,应该引导全社会更加注重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和照护,相当长时期内,居家养老仍然是主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子女的全面参与。

  据了解,今年以来,杭州市加快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家门口养老”已从愿望成为现实。今年,全市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62家,镇街覆盖率达到92.67%,到2021年有望实现全覆盖;养老机构床位建设更侧重于护理型床位建设和认知症照护,累计新建3182张;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已完成1914户。

  同时,康复护理实现“最后一公里”有效覆盖。构建康养分级转介机制,累计为7000多名高龄、失能半失能老龄人开展康复服务需求评估和康复干预;全市2623家照料中心与就近社区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可提供医康养结合服务;开通线上预约康养服务,涵盖4大类25小项的康复护理服务。“家庭养老床位”“养老顾问”等模式,也为老龄人提供“最后一米”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