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省心、舒心、放心、安心地养老,长宁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发布时间: 2022-11-18


  今年9月,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开始试运营,这个面积4880平方米,集成敬老院、认知症记忆家、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专业服务,卫生站、护理站、健康驿站三站合一医养康养结合服务和双家支持中心、老年辅具租赁、社区餐厅、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等居家养老支持服务,形成全链条、有梯度、可辐射的枢纽型综合为老服务机构。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只是长宁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自2018年以来,长宁区以承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健全完善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市场为支撑、医养相融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有梯度、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上下足功夫。

  

  养老有梯度,多样化服务让老年人省心

  长宁区建立养老规划顶层设计,先后制定《长宁区养老服务“优质+均衡”三年行动计划》《长宁区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等统揽文件。打造“社区综合体+家门口微养老”的街居两级养老服务层级。一方面,在每个街道都建成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网覆盖的信息管理”、“一门式的办事窗口”。另一方面,整合社区老年活动室、闲置物业资源,指导街镇灵活设置多个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点;依托社区内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托所、助餐点等嵌入式设施,开展专业照护类、医养结合类、助餐服务类、健康促进类、精神文化类等服务。长宁区今年将在全市发布首个区级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标准体系,通过制标贯标持续提升嵌入式养老设施的运行效能。

  长宁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市民对于养老的多样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光靠政府托底的公共机构远远不够。2018年至今,在区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长宁区相继制定出台了20项区级政策,重点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开展助餐、助浴、日托、医疗等延伸服务,支持发展“物业+养老”模式,开设“记忆家园”等认知症社区托养服务设施,引导社会餐饮企业加盟“长者餐桌”,因地制宜增加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服务功能。

  

  养老有精度,原居颐养让老年人舒心

  老年人养老就希望离家近。为此,长宁区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建成“五圈合一”、“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比如,华阳路街道以围绕社区老龄人“床边、身边、周边”服务需求,建设“设施可达、信息可知、服务可及、情感可依”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可以实现“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的原居颐养。

  为了让老年人能在家安心养老,区民政局还会同区医保局、区财政局制定《长宁区家庭照护床位实施方案》,在江苏和天山街道率先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配送到居家老龄人床边。在江苏、华阳、虹桥和新泾镇4个街镇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申报新华、仙霞、北新泾、程家桥为第二批试点街镇,通过引入辅具服务商,满足老龄人多元化的康复需求。

  长宁区还建立区级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对接市级为老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凸显“一屏通”“一卡通”“一点通”“一线通”“一视通”“一键通”的“六个一”特色,让养老服务更精准围着老年人“转”。

  

  养老有深度,医养融合让老年人放心

  针对老龄人对医疗需求较多的情况,长宁区鼓励养老院与护理院“两院合一”设置模式,无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中心100%签约;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推动“‘三站一体’为基础,康养驿站为补充”的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在江苏和天山街道率先探索家庭病床与家庭照护床位“两床合一”优势互补,全区家庭医生与65岁以上老龄人签约覆盖率超过85%,服务满意率连年超过90分,长期护理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区17%的户籍老龄人。

  

  江苏街道颐家“三站合一”医养结合体

  2019年,长宁区在全市首发《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两项领跑全国的标准,引领性打造涵盖社区宣导、早期筛查、社区预防、家庭支持、专业干预、照护机构入住等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今年,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在街镇全覆盖,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认知障碍群体及其家庭的友好化氛围。

  

  养老有温度,贴心举措让老年人暖心

  2017年起,长宁为全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银发无忧”老龄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为广大老龄人的人身安全增添一份保障;长宁每年还通过老伙伴计划、老吾老计划等载体,倡导低龄老年人关爱高龄独居老年人、为家庭护老者赋能。为了让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更舒心,长宁每年推进1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居室环境改造,推进7个适老化小区和2个街区的公共空间改造,新华街道敬老邨成为全市适老化改造的样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