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楼之后,“抱团养老”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 2022-11-18


  最近,93岁的上海老年人浦逸敏和她的老伙伴们实现了一个心愿——把曾经“众筹”买下,用作互助式养老院的小楼“慈舟养老院”捐给了村委会,让其继续为村里老年人服务。(新华每日电讯8月12日)

  除了“众筹买房”,“抱团养老”也是我们能从中看到的一个“时髦词汇”。“抱团养老”概念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在欧洲流行起来后,逐渐进入中国。近几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地区和家庭也纷纷开始探索和尝试。21年前便出现的“慈舟养老院”,无疑是超前探索“抱团养老”模式的一类典范。

  据了解,21年前,浦逸敏老年人和她的老伙伴们以时髦的“众筹”方式买下了一幢空置二层小楼,取名“慈舟养老院”,意在互助养老、同舟共济。可近些年,入住者越来越少。之所以捐楼,一方面在于,有些老年人离世,有些老年人不得不住进医疗条件更好的护理院。另一方面也在于,“家门口”的为老服务逐步健全,老年人已经有了更多去处。

  可以看到,“抱团养老”符合一些城乡中老龄人的生活习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现今许多中老龄人表现出抱团养老意愿,也在于能用相对较低的经济成本享受到精神与物质“双丰富”的养老体验。现如今,“慈舟养老院”被捐给居委会,则让人开始担忧“抱团养老”未来的发展路程?

  共同买房、一起做饭、相互照顾,近几年讨论较多的“抱团养老”模式大多建立在完全自主、相对封闭的形式之上。“慈舟养老院”被捐给村委会,从性质上则脱离了完全自主,成为了一类半公共半互助的养老院。也许,未来入住“慈舟养老院”的老年人会逐渐增多,可“抱团养老”的优势想必会逐渐淡化。

  “如何生存”是摆在所有养老问题之前的关键因素。“抱团养老”虽然在短期内看似可行,可终究敌不过老年人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以及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要求。一个“抱团养老”养老的群体中,老年人终究会逐个离去,当到了一个临界值时,“抱团养老”的作用也就消失殆尽了。

  无论如何,“抱团养老”能为不同背景的养老需求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其作用不容我们轻视。支援“抱团养老”可能需要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缓解一些“抱团养老”群体中因医疗、食宿问题造成的生活困难,为有抱团养老意愿老年人介绍可以接纳他的养老群体。公益组织对老年人群体的关爱,也不妨从养老院中走出来,深入一些“抱团养老”群体,照顾老年人,关爱老年人,让“老有所依”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责任。

  走向未来,与“慈舟养老院”类似的互助式养老院会越来越多。针对老年人未来的现实生活,给予所需要的帮助,当是时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