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村养老样本常州龚家社区共奔小康“护老”不掉队
发布时间: 2022-11-18


  “谁来照护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看来,这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环。

  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的龚家社区是朱玲三十多年来研究农村社会经济制度转型的调研样本村之一。朱玲不久前走访龚家社区后说:“龚家社区在居家养老照护方面的做法值得其它地区借鉴。”

  “1988年,我陪德国同行到武进调研,那时抬眼可见的是大片的水稻,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里成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展最快的地域之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转型人口的养老照护需求,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朱玲说。

  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龚家社区,是一个全部土地被征用的农村居民安置社区,管辖一个无物业安置小区龚家名园和9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280人,总户数870户,流动人口5010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户籍人口约30%,老龄化程度高。

  据龚家社区书记龚文忠介绍,面对诸多老龄化矛盾,社区于2013年制定7年计划,探索便民服务工程,解决老龄人各项不便与矛盾。2019年,龚家社区作为样本单位,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营等方式,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推动智慧养老向纵深发展。实现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不掉队”的全面小康。

  老有所养——多举措助力,打通服务老年人最后一公里

  在龚家社区,最为老年人熟知的两个地方就是“心连心服务社”和“居家养老服务站”。

  “你好,我家电灯坏了,能不能给我联系修一下?”在龚家社区,这里没有物业、也不收取物业费,大家熟知的只有小区的“心连心服务社”,只要一个电话,社区心连心服务社的志愿者就会派工为居民解决这种日常的“小麻烦”,并且24小时不打烊。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可以在那里订餐,每天都会有专人送上热腾腾的饭菜。每月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能享受免费的打扫卫生服务。对于失能老年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会根据老年人的感知感觉、精神状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评级,加强服务次数和时长。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有餐厅、照护室、棋牌室、书画室等功能室,工作人员会根据老年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日间照料、理发、按摩等服务。

  老有所医——多层级补贴,保障医疗护理经济基础

  曾经,老年人们最怕的就是生病、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失能,这意味着给孩子增加负担,给家庭经济增加压力。现在,在社会、政府和社区多方联动下,让老龄人得到无后顾之忧的治疗和护理,已经成为现实。2018年,武进区作为试点推行长效护理险,除筹资总额1.1亿元长期照护保险基金以外,还从职工医保基金中划拨6亿元充实该项基金。同时,建立专家库并通过大数据对受益人进行上门评定。龚家社区的多位失能老年人申请到了长期护理险的补贴,没有经济压力的贴心照护,让老年人们有了“定心丸”。

  同时,龚家社区鼓励老年人参加社会保险,每年都会对社区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发放每人100元的补助;只要居民住院了,都会送上慰问品及500到1000元不等的补贴。

  老有所乐——多样化娱乐,满足老龄人精神文化需求

  “你去参加唱戏了么?”“不止,每周五的合唱团我也报名了!”居民姚惠琴说:“像大学的孙子孙女参加社团一样,感觉自己变年轻了!”她以前总要乘公交赶到5公里外的老年大学参加活动,现在,龚家社区提供场所,居民自己成立了“戏曲社”“合唱团”“广场舞团”“腰鼓团”,一周七天不重样,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舞台,社区还邀请名师,开展各种讲座培训,成为家门口的“大学”。

  老有所为——多形式参与,发挥退休老年人志愿者余热

  龚家社区有许多离退休老年人,很多都是老党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离休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美德。在龚家社区,居民可以报名各式各样的志愿服务团队:打扫卫生、安全宣讲、法律咨询、医疗保障、理发、调解矛盾等,发挥余热,贡献社会。

  1937年出生的李凤珍,是武进龚家社区一位残疾老年人,肢体残疾二级。现在,她完全不需为不便的行动而烦恼,家门口的“互联网+居家养老”让她享受上门送餐、打扫卫生、在家理发、按摩等服务。社区的心连心服务社让她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物业上的困难。每个季度,社区都会慰问她,送上一箱水果,一箱鸡蛋。一旦生病住院,出院后社区还会送上暖心的慰问品和住院补助。虽然是失能老年人,她的日常照护也不必为经济而苦恼,社区帮助李凤珍申请了武进区试点推行的长期护理险,让她享受更为专业和安心的照料。朱玲教授在武进调研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时,来到李凤珍的家中,李凤珍告诉朱玲教授:“本以为以后日子难过,多亏了国家啊,这样的好日子以前真的想不到。”朱玲指出,面临乡村养老照护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薄弱、人工照护成本不断上涨等问题,常州武进试点值得重视,社区多样化与密切贴近老年人需求的服务和长期护理险保驾护航的模式值得学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