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养老,要在“融合”
发布时间: 2022-11-18


  缺乏子女陪伴、疾病管理差、心理问题凸显……广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然不容小觑。媒体日前报道,广东省民政厅发布的广东千村调查报告显示,广东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平均留守比例约23.1%。2018年,广东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一半没做过体检。“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成了不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写照。

  归结起来,正如广东千村调查报告农村养老问题一位撰写人所指出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事实上仍是一个相对贫困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宫蒲光曾提出过,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的最后终结。我国将进入一个以相对贫困和特殊贫困群体为特点的新阶段。农村留守老年人作为这类特殊群体之一,因缺乏有效照料和情感交流,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侵蚀。

  从披露的数据看,广东农村老年人有三个特点。一是留守占比高。无论从全省情况看,还是从局部情况看,结果都是如此。譬如,粤西、粤北地区留守老年人达28.32%、26.54%,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5.22和3.44个百分点。二是收入偏低。广东农村老年人平均月收入约934元;即使在珠三角地区,农村老年人平均收入也仅有1180元左右。三是文化低。对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来说,如果他们文化程度比较低,那么便很可能意味着对医保报销、养老保险等福利政策理解不到位、享受不到位。

  如何让他们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乐?总的来说,要让各种要素流动融合起来,让城镇的社会资本、先进模式“下乡”,方能支撑农村养老的升级改善。首先,政策体系要融合,才能实现老有所养。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考虑各种资源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关联,改变养老保障的碎片化状态,形成系统的网络。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可引导多元主体,以多种方式满足养老需求。譬如,可借助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契机,不失时机改建乡村旧学校、旧厂房,依托集体经济推行社区养老。

  其次,乡村往往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要融合,才能实现老有所助。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方式单一,缺乏情感交流,是相互关联的几个问题。把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起来,利用亲友互助的乡村文化,组建老年人互助小组、老年协会,发展互助养老。其中,引导乡村链接社工资源,建立“带不走的志愿者队伍”,支持互助养老尤为必要。最后,文化颐养精神。乡村文化其实是慰藉农村老年人心理的一剂良药。城乡文化要融合,让老年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下棋、唱戏、打拳,“老有所乐”便不再遥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