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完善老龄人助餐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2022-11-18


  6月18日,区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民生恳谈会。会上,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结合前期调研,围绕“完善老龄人助餐服务体系”这一主题,与区政府领导及民政、市场监管、住建、财政、商务、规划资源等区级部门和有关镇街负责人面对面协商讨论,并从探索多元助餐服务模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场地资金保障、发展配套商贸服务业、推行智慧化管理等角度提出了意见建议。

  现将有关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发言内容摘要刊发如下。

  

  探索多元助餐服务模式

  区政协委员张国琴:一、巩固“公建民营”模式。在城区(集镇)等老龄人口集中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公建民营”助餐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二、完善“志愿互助”模式。在乡村等老龄人口相对分散的区域,广泛招募助餐服务志愿者,并结合乡村治理积分奖励机制,提高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三、鼓励“民营公助”模式。支持鼓励餐饮企业,通过慈善冠名、授牌等方式参与助餐服务,并按就餐人数给予补助。四、探索“共享厨房”模式。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本单位正常就餐需求的情况下,可将单位食堂向周边老龄人开放。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助餐服务

  区政协委员高建瑛:一、发挥慈善组织作用。积极动员各级慈善组织和社会爱心企业人士参与助餐服务,通过定向捐赠、项目认领等多种形式,帮助助餐服务点添置设备、完善设施,缓解运营服务的资金压力。二、统筹志愿服务力量。将老龄人助餐服务列入创投项目,公开招募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社会公益组织统筹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工作。优化志愿者激励机制,依托萧山智慧养老项目,将助餐服务纳入时间银行或志愿积分管理。

  加强助餐服务资金保障

  市民代表赵振祥:一、多元化保障。建立由财政资金补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补助、社会爱心企业人士捐赠等多渠道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助餐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确保助餐服务点运营的稳定性。二、制度化保障。进一步统筹各类助餐服务资金,通过结对帮扶、定向捐赠、项目合作等形式,形成常态化、固定化、制度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保障助餐服务点经营需要。三、规范化保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各类助餐服务资金的使用管理,完善采购、收费、入账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促进助餐服务点的规范化运营水平。

  进一步扶持助餐服务企业

  市民代表沈爱琴:一、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对老年餐厅用房租金,给予适当减免或定向补贴;对老年餐厅使用的水、电、气价格,按民用价格标准收取;研究老年餐厅服务人员社保费用减免、工作性专项补贴等政策,切实减轻助餐服务企业的经营负担。二、增加企业经营收入。在切实保障区域内老龄人就餐需求的情况下,帮助老年餐厅多形式向社会人员开放就餐,增加与就餐服务相关联的其他经营性项目,提高老年餐厅经营性收入,促进助餐服务企业实现收支平衡。

  优化完善扶持政策

  区政协委员李琼霞:一、实行分级补助。根据老龄人年龄,研究制定分级补助政策,更多地向高龄老龄人倾斜。二、设立特定补贴。针对低保、重点优抚对象、特殊困难家庭的老龄人等,通过调查摸底,建立专门档案,划拨专项补助资金,给予用餐补贴或免费提供就餐送餐服务。三、优化补助方式。采取“固定补助+绩效考核”模式对助餐服务企业予以运营补助,在按标准给予固定补贴外,每年进行绩效考核,实行评星评级管理,对经营稳定、社会评价好的助餐服务企业,给予绩效考核奖励。

  推行智能化管理新模式

  区政协委员沈洲:一、配置智慧就餐系统。通过与市民卡、老年卡等的对接绑定,实现老龄人就餐自动身份识别、自动计价扣款。通过线上点餐系统,老龄人或其子女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点餐,实现提前报餐、精准备餐,提升运营效率、避免菜品浪费。二、引入AI智慧管理系统。通过老年餐厅无死角智慧监控,实时监督各操作场所的卫生状况和服务人员的操作行为。三、探索智慧中央厨房模式。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采购、烹饪、配送,并利用已有的老年活动室等设立老龄人取餐就餐点,实现低成本运营高效率管控。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区政协委员王登承:一、严格准入标准。进一步明确老龄人助餐服务企业的准入标准,在审核过程中严格把关,并实行诚信评价等级管理和黑名单制度,建立完善退出机制。二、强化日常监管。加强“明厨亮灶”建设,推进厨房监控全覆盖,聘请村(社区)中的健康老年人担任义务监督员,加强信息沟通,增进理解信任。三、规范配送服务。严格审查配送人员身份信息、健康状况等,定期组织开展配送人员业务培训,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配送时效。

  强化助餐服务场地保障

  区政协委员朱云波:一、优化完善布点规划。按照区域内服务对象的数量,合理规划布局助餐服务点,并根据需求逐步增加助餐服务点。二、加大服务用房供给。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内老龄人助餐服务的需求,将社区配套用房优先用于老龄人助餐服务,并利用周边厂房、机关事业单位等闲置房产资源,改建成为助餐服务点。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助餐服务点建设的补助标准,并将乡村老年食堂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扶持项目。

  提升助餐服务品质

  市民代表傅定芳:一、优化服务。充分考虑老龄人年纪大、行动不便的特殊性,进一步优化送餐到家服务,严控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送餐服务效率;在老年餐厅设置安全桌椅、防滑地面等设施,确保就餐老龄人的人身安全。二、科学配餐。针对老龄人的特殊体质和营养需要,采用共享营养师、菜单化点餐等模式,更加注重餐食的科学营养搭配,增加餐食做法的多样性,保障老龄人用餐健康和不同口味需求。三、合理定价。综合考虑原料采购、人工成本等成本因素,合理确定餐食价格,加强价格监管。

  加强助餐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

  市民代表张小琴: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灶具、油烟机、消毒柜、热水器等厨房设施设备的定期维修和更新升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根据区域内就餐老龄人数量的需要,及时添置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二、加强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增加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作为老年餐厅服务人员,确保服务人手,提高服务质量。借助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人员力量和各外送平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充实外送人员队伍,满足行动不便、老弱病残、孤寡独居等老龄人的上门送餐服务需求。

  鼓励发展配套商贸服务业

  区政协委员王益云:一、加强规划。统筹考虑区域内人口密度、服务半径、社区用房等情况,科学合理布局社区配套商贸服务业设施,并通过小区自愿整合、跨区域协调等方式,确保社区配套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用房需求。二、完善业态。实行统一招商,大力引进社区配套商贸服务业品牌连锁店,引导各品牌连锁店提供线上线下结合、更加便民优质的服务项目。三、加大扶持。对于社区助老服务项目等必备业态,给予房租减免等优惠政策,并根据社区商贸服务业的规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人数等因素,给予一定奖励和政策优惠。

  加快社区助餐服务点建设

  市民代表林琳:一、扩大社区助餐服务覆盖面。充分吸收目前已有的助餐服务模式和服务经验,以点带面,切实扩大助餐服务的覆盖面,满足老龄人就近就便家门口就餐的需要。二、帮助社区解决助餐服务用房。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加强协同配合,统筹协调解决老年食堂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特别是社区老年食堂用房问题,确保“老年食堂建设”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好办出成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