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老龄化中寻找机遇,激活个性化养老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 2022-11-18


  上海,一座老龄化程度已超35%的超大型城市,3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需求倒逼实践,围绕“养老”二字,上海一直以来都在不断“试水”更符合老龄人期待的养老方案。无论是嵌入市中心的日间照料中心,或是“不离乡土”的农村养老模式,都力求精准击中他们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对上海而言,老龄化是负担,也是机遇。个性化养老需求,将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也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增长点,打开了“银发经济”的施展空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养老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社区服务被置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任务项下。报告明确,今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不久前,上海还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养老产业”20条举措。“含金量”十足的20条举措围绕养老服务供给侧的5个重点领域,即多层次养老照护、辅具用品产业、老年宜居产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向市场主体推出了一揽子利好政策。

  一系列政策释放出的种种信号表明,今天的养老服务,既是大民生,也是大产业。庞大的老龄人群、激增的养老需求,当养老服务迈入规模化、产业化新阶段,吸引更多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参与也成为当前之要务。

  同时,从产业视角看养老,仅仅依靠红利政策吸引社会力量进入还远远不够。增强老龄人群支付能力,将需求端不断培育起来,能更好地发挥“银发经济”的拉动力,进一步激活养老产业一池春水,使其后续发展有汩汩不断的前进动力。在这方面,连续多年的全国两会现场,长护险、多层次养老保险等种种关乎老龄人群支付能力的话题总会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今年亦是如此。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参考德国、日本等国模式,加快长护险制度立法,既是应对现实之需,也能推动产业快速进入发展“窗口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