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女孩做院长85后的她“管”着170多个老年人
发布时间: 2022-11-18


  1986年出生的王丽,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养老院工作,因为工作出色,得到领导认可,被提拔为负责人。最多的时候,“王院长”管理着190多个老龄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接近二十人,还有一名百岁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温馨提示,各位家属:疫情期间谢绝探望老年人。谢谢配合。”

  5月4日,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美心养老院正在营业,老年人们在院子里晒太阳,玩带篷子的“摇摇车”。王丽穿着衬衫、青黑色西裤,和同事拿着血压测量仪,在给老年人量血压,她身材略显单薄,显得并不起眼。

  第一眼看去,你会觉得,这个“院长”气场不太够。也许,她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谈到“院长”这个关键词的时候,她摆摆手,说自己只是被领导提拔起来的养老院负责人。

  不过,她的这一说法,很快被同事和领导纠正,“她确确实实是院长,如假包换!”

  “养老院里,住着170多位老龄人,如果不是疫情影响,这个数字可能更多。”在介绍起具体情况起来的时候,王丽打开了话匣子,神色也变得从容了,有了“院长范儿”。

  王丽说,她工作的日常,就是带领自己的团队,为这群老龄人服务。事情很琐碎,吃喝拉撒睡,什么都管,日常必需保持24小时开机,“老年人、家属、工作人员,在遇到问题时,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联系上我,予以解决。”

  在养老院里,除了办公室一位1994年的同事,王丽就算是整个养老院最年轻的青年了。这个“院长”,当得有些特别。

  老龄人的喜怒哀乐

  美心养老院的前身,是涪陵区蔺市镇敬老院,2015年,经当地政府同意,将敬老院撤销,敬老院里的30多位老年人,成了美心养老院的第一批老年人。“都是些五保户、孤寡老年人,住进来,开启新生活。”再后来,最多的时候,养老院有190多位老年人。年龄普遍比较高,七八十岁都不算啥,九十岁以上的就有十多二十人,还包括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年人。

  王丽是涪陵蔺市人,早年在外工作,2015年,她回到家乡,加入了美心集团,并来到美心养老院上班。最初,她只是养老院的日常对外接待,并未参与养老院的日常管理。

  慢慢地,公司领导发现这个女孩子比较有耐心,很适合养老院的工作,就鼓励她多跟老龄人打交道。到后来,还破格提拔,让她成为养老院的负责人。

  老龄人的喜怒哀乐,需要以更大的耐性去体察、去包容。

  有些老龄人,会显得不合群、性格孤僻,为了让他们融入集体,王丽会带着工作人员、其他老年人一起做小游戏。“像套圈、丢乒乓这些,还会给予一定小奖励。”吸引老年人加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让他们慢慢加入进来。

  “除了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特殊疾病的老年人,其他老年人对饮食这块没有过多要求。”王丽说,就她的从业经历来看,老龄人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

  很多我们看来的小事情,例如灯泡坏了未及时维修、停水未及时恢复,都会招致老年人的激烈反应,“一不小心就血压升高”。有时候,同住一间的老年人发现对方没冲马桶,也会激烈争吵。

  “我的经验是,要重视这些小细节,经常性沟通。其实,老年人要的不仅是把事情做好,还要做好思想工作。”

  王丽是1986年8月生人,准确地说,她今年才33岁。

  因为在养老院工作的缘故,她却见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生老病死。在谈到这个话题,面对镜头,说到动情处,她曾一度泣不成声。

  几乎每个月,王丽都要和同事送某一位或某几位老年人去医院,有的,从养老院走了(去医院)就再也没回来。到冬天,走的老年人更多。在这里数字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慈祥可爱的生命、一次又一次欢声笑语的记忆。

  每天,朝夕相对,然后,是必须面对的离别。

  “生离死别见得多了,心并不是变冷,而是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王丽说,也是因为这样,她明白老年人更需要精神关怀,需要从业者有更大的耐心。

  同时,作为一个从业者,她呼吁社会给老龄人更多关爱。“无论大事小事,都尽我们所能,及时帮他们解决。同时,广大的子女,一定要多跟年老的父母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

  偶然的机会,进入到养老院工作,王丽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干就是5年,而且干成了院长,还要继续干下去。

  当初,回到老家工作,是因为家里父母催婚。现如今,王丽已然成家,家庭和美,育有一个3岁的儿子,也算是实现了当初回家就业的愿望,她特别珍惜这一切。

  干一行爱一行,在这个行业久了,王丽也会想到家里的老年人。

  遗憾的是,王丽的爷爷奶奶外公都已过世,仅有外婆还在人世。今年4月,王丽作了一个决定:将81岁的外婆,接到美心养老院,自己既是外孙女,也是外婆的“院长”。

  “在这里,老龄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不一样的老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人生体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