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养老服务设施再升级托起品质享老新生活
发布时间: 2022-11-18


嘉兴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据2019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龄人达到97.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7%,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龄人,养老问题是嘉兴人特别关注的话题。

面临老龄人数量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高的新形势,养老服务供给成为嘉兴城市生活品质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重视的一环。近年来,我市通过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9年,养老服务设施提升项目入选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我市提出要落实土地、资金等保障要素,重点推进基层薄弱公办养老机构改造,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实现每个镇(街道)至少有一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高品质的养老服务覆盖全市。

布局设施城乡兼顾补齐养老供给短板

早上8时,住在秀洲区新塍镇敬老院的老年人陈明华洗漱完毕,端着茶杯前往活动室,一路上经过一间间房间,看到护理人员已经在给一些老龄人剪指甲、洗头、按摩。来到活动室,朋友们已经在电视机前等他,比起先前的居住条件,现在住的地方让他更有“家的感觉”。

“环境和条件改善太多了,空间也更大了,房间里都有空调和热水,还多了很多室内活动的场所。”经过两年的改造提升,由原新塍镇敬老院改建而成的新塍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焕然一新,在原址投资2500万元改造建设完成的新塍养老服务中心,中心提升改造后可用床位从原来的110张增加到234张,新的消防、监控等安全设施设备齐全,重新划分行政楼、日托室、老年人活动室、康复室、住宿楼等功能区块,绿化面积达到了2430平方米。

2016年,我市已经实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市设立了新的任务目标,希望通过三年的行动实施,推进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老龄人提供中短期住养、日间照料等服务。

2019年,像这样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镇(街道)一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共有15家,其中除经开区一家,其余各县市区分别完成两家,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

为此,嘉兴各县市区着眼于有刚性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年人,按照“城乡兼顾、需求导向”的原则,统筹规划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心功能主要为老龄人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心理疏导)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助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机构全托、社区日托、居家服务相衔接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累计建成43家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

积极开展老年宜居社区创建,通过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的经验做法,参照结合嘉兴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老龄人在社区所涉及的居住要求、公共设施、健康支持、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设计,制定了全省第一个地方标准——《嘉兴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规范》,南湖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老年友好城市”。结合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我市出台《嘉兴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全面启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我市投入550万元为部分老旧住宅安装楼道休息凳。

与此同时,我市在秀洲区、平湖市、海宁市等地试点老龄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为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地面、墙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进行改造。嘉善为全县1060户空巢老年人住所安装烟感报警装置工作。嘉兴东升老年养护院PPP项目、秀洲区康养中心项目稳步推进,即将于近期开工。镇(街道)公办养老机构方面,新建成秀洲区新塍镇、桐乡市洲泉镇等两家机构,新开工嘉善县罗星街道、平湖市当湖街道、海盐县西塘桥街道等5家机构。平湖市金色阳光老年公寓(平湖市老年公寓三期)项目正在建设中。

统筹社会养老资源全方位推动医养融合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发展平衡程度显著改善,但面对老龄人及其家庭的多元化需求,我市部分地区养老服务供给仍然呈现不足,但有些地区又呈现养老设施大量闲置的情况。而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主要是机构养老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化刚刚起步,中短期托养服务欠缺,喘息服务滞后,日间照料服务专业不足。在机构养老方面,部分镇(街道)公办养老机构仍以敬老院为主,存在硬件设施较差、地理位置偏僻、运行机制不健全和服务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如果一个家庭出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那这个家庭需要老年人托养服务摆脱面临的困境,而更多的老龄人往往用不到这样的服务,但他们晚年需要享受不同的文化活动、长期专业的医疗服务,老龄人生活需求的差异性问题牵动社会各界的心。”市人大代表金竹说,目前我市的大多数老龄人生活都能自理,没有重大疾病,但会有高血压、支气管炎或一些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住院不仅会产生较大的费用,还会过多占用医疗资源。

2018年,浙江省政府明确提出在每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一所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区域内的老龄人提供专业化、有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2018年、2019年,浙江省政府连续两年将此项工作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市在实施计划时,特别要求各地在建设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址应注重交通方便、医养结合,对设施建设以及资源整合采取统筹规划,从有利于老龄人就近得到医养结合服务着眼,满足老龄人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爸,你中饭在这里吃,晚上我来接你回家。”一早,家住海盐县望海街道的陈永法被子女送到了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听到中心观影室里传出京剧的声音,陈永法迫不及待地和子女道别。

在这个两层500多平方米的宽敞空间里,设有装潢精致的棋牌室、观影室、书画活动室、理发室、日托室等多个功能区,每个活动室里都十分热闹,但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屈指可数。

“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建在社区当中,跟老年人住家里没什么分别,这里设施齐全,边上还靠着武原卫生院,旁边即将建成的民营养老机构未来还能够提供近400张床位,养老机构、卫生院、养老服务中心三方结合,养老资源足以满足本镇需求,甚至还能辐射到周边地区。”海盐县民政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县域内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引入了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进行运营,根据地区老龄人的分布特点,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医养结合管理模式。

据了解,目前在我市所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均已实现医养结合,有58家养老机构、38家社会组织和企业被确定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嘉善县在9家公办养老机构设立了巡回医疗点,依托各镇(街道)卫生院组建巡诊团队,开展健康诊疗服务。

加快“公建民营”改革步伐引导“普惠养老”体系建立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也是养老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这不仅能减轻家庭成员养老负担,更能保证自身养老质量,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市场上优质的养老资源大都掌握在民营的养老机构,但其中昂贵的收费让一般家庭的老龄人望而却步。

“在养老服务的供给上,单纯依靠政府或单纯依靠民营资本都存在发展局限性,部分公办养老机构还存编制少、人员紧等管理弊端,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办养老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地价高昂,建造养老院的成本往往是惊人的,目前养老产业是个微利行业,民营养老机构大多数是以租赁为主,如果没有政策保障,民营养老机构几年经营可能刚刚达到盈利点,出租的期限就到了,所有的前期投入都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了解决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的难点,2019年我市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试点改革工作力度,朝着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建民营”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推进。各县(市、区)政府投资新建、改建、购置的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民区按规定配建并移交给民政部门管理的养老设施,采用各种公开招投标形式引入民营机构进行社会化运作,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品质。

“刚来时看到这里居住条件这么好,以为民营的收费会很高,试住了几个月之后,发现价格普通的家庭能够承受,运营的团队非常专业。”2019年12月,家住海宁市周王庙镇的张汉凤按照父母的意愿,把他们两人送到了海宁市周王庙镇养老服务中心,刚开始去的时候,张汉凤还担心两位老年人住在里面不适应,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把两位老年人活动照片发给张汉凤,看到父母和朋友们玩得喜笑颜开,张汉凤感到十分欣慰。在这家内部设施条件如同医院的养老服务中心里,老年人从入住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身体状况评估,中心还划分为自理、介助、介护、失智症等养护服务专区,可以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程度的康复干预。

海宁市周王庙镇养老服务中心于2019年10月建成,并于11月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初期即同步采取公开招标形式推行“公建民营”改革,负责运营该中心的浙江椿熙堂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与周王庙镇政府签订了10年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运营机构运营前两年免除房屋租赁费,两年后根据机构运营状况逐步增收租赁费。按照协议,机构根据50%的比例预留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床位”,同时要求除床位费、餐饮费之外,相关护理费用最高不得超过长期护理险的补助标准。运营期间周王庙镇政府根据“4H”综合考评标准对机构进行考核,如果考评不达标,政府有权单方面与机构解除协议。

“‘大头’由政府挑了,民营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专业团队的投入,服务品质自然就上去了。”浙江椿熙堂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勇说。

政府“搭台”,民营养老机构“唱戏”,嘉兴的“普惠型养老”之路越走越宽。2019年,我市在加大养老机构设施投入的同时,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建民营”标准化举措,各地建设完成的养老服务中心在交由社会资本运营的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保留养老机构的公益职能,在优先确保按一定比例接收失能或高龄社会老龄人等有入住需求的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基础上,向公众社会提供收费服务,确保继续履行公益职能、确保资产安全。

“‘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价格优势,有利于低收入人群接受。二是产生财政红利,提高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由政府牵头推动的这项“公建民营”改革,无形中降低了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为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环境,继而大大激发民营养老机构的市场参与积极性。改制后,嘉兴养老服务机构在经营上相对独立,由过去依赖政府转向依靠市场,从而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促使经营者在管理上狠下功夫,想方设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市民能够花更少的钱,享受到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