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助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 2022-11-18


  北京冬日的早晨寒冷而干燥,行人裹紧大衣行色匆匆。在石景山区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的院子里,几位老年人却热火朝天地打着乒乓球,毫不在意凛冽的寒风。

  趁一位老年人下场休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上前与之攀谈。“我们都是这家养老照料中心的会员,每天都来打乒乓球,已经四五年了。”这位姓阎的老年人告诉记者。

  这位阎大爷今年68岁,跟老伴在此小区住了六年,勤于锻炼,身体还不错,生活能够自理。当记者问及为何要加入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成为会员时,阎大爷说,这里的饭菜做得好,有肉有菜还有水果,一顿饭才20块钱,比自己在家做省心又省力。“这儿有老年大学,经常有书法课、舞蹈课、歌唱课什么的,平时还可以打打牌,练个太极,老龄人聚在一起特别热闹。”阎大爷说。

  据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负责人赵女士介绍,像阎大爷这样的会员,有一百多位,都是这个小区里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年人。他们每天都来参加活动,顺便解决一日三餐。每周还会有社区医生来养老中心帮助老年人检查身体,提出养生建议。

  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是一个典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龄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老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其中,创办老年食堂是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重点。

  这种养老模式使老龄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漠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有政府主办、层级联动,也有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据记者了解,八宝山养老照料中心是由一家名为中精众和健康产业机构投资建设的,以嵌入式老年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等运营模式为主服务周边社区。

  这种模式政府只须负责出资和监督,有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促进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但也存在着政府对服务企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企业为逐利容易舍弃或忽视低偿、无偿服务,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这种情况下,如何规范企业运营,使整体行业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特别是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呼声甚高。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明确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前进行服务安全风险评估,并提出了服务安全风险评估范围9个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基本规范》由民政部提出并负责起草,内容为全文强制。这是中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红线”,将有利于防范、排查和整治养老机构服务中的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这个政策标准五六年前就开始试行了,也一直在推广。我们的机构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提供服务、培训护工的。”赵女士告诉记者。

  不过她也坦言,这个标准执行起来有些困难,有些还在不断地调整当中。但是总体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肯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我国养老机构起步较晚,企业良莠不齐现象严重,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不高较为普遍,要想提升服务质量、顺利过渡到服务新标准,还需要留出一定的过渡时间。因此,充分考虑当前养老机构发展现状、设施改造投入、人员培训、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管环境等各类因素,《基本规范》国家标准设置了两年的过渡期。在标准发布后、实施前,养老机构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

  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认为,一定要让养老机构知道,标准的规范内容是开业的最基本条件,不知道、做不到、做不好就可能被依法处罚直至停业整顿。要让所有的养老服务行政管理部门都知道,这个标准是履行职责的依据。在过渡期期间,民政部将分类督促指导养老机构对标达标,对条件比较好的养老机构鼓励他们率先达标,对条件差一点的养老机构要督促、甚至给一些倾斜政策,尽快补上短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