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纸提案温暖“银发一族”──老年人家食堂让老龄人享受“饭来张口”的幸福
发布时间: 2022-11-18


  好吃又不贵的饭菜,还能结识一群同龄人,2019年,对于我市城镇地区的老龄人来说,家门口多了一个专属老龄人的食堂,让吃饭不再是负担,让“饭来张口”不再是梦想。当得知“老年人家食堂”开到了津城老龄人身边,作为市政协委员,凌喆不仅感受到履职的光荣,更见证了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舍得投入。

  “去年年初,在市‘两会’上,我提交提案,关于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建议推广老年人家食堂,没想到在当年的第三个季度,各区的老龄人助餐服务工作就全部启动实施了。”凌喆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家里有亲戚在广州,一次聊天,为她履职带来了启发。

  “我家亲戚已经80多岁了,他告诉我,现在的日子过得可幸福了,一日三餐,不用做,吃食堂,挑费也不大,关键是解决了天天为了吃饭采买做饭的难题。当时我就想,这种服务模式若是在天津落地该多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吃饭难是老龄人的共性问题,于是,我就查阅了相关资料,形成了推广老年人家食堂的提案。”老年人家食堂并不是说建了就算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凌喆发现广州的老年人食堂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价格“亲民”,因此,她建议,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让老年人家食堂以“保本微利”的标准,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在2019年的20项民心工程清单里──开展老年助餐试点,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助餐补贴,让凌喆看到了自己的提案距离落地越来越近,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老龄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颁布实施,让纸上提案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新闻报道说,对于天津户籍80岁以上的老龄人以及天津户籍60岁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级为重度的老龄人,给予每餐3元的助餐补贴,惠及30多万人的补贴,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彰显了政府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凌喆说。

  据民政部门介绍,2019年全市已开设老年人家食堂1565家,今年将继续布密点位,并开始向农村覆盖。

  提案得到高效回复,也激发了凌喆履职热情。去年3月份,我市开展“百名农口干部下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凌喆响应号召,通过在静海区实地“驻守”,有了今年市“两会”上“接地气”的提案──《关于在我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凌喆说,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不仅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为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建议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东风,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育“打得响,叫得亮,有运河韵味”的农产品品牌,让三产先行,带动二产和一产的发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