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到77岁,生命的长度健康老龄化规划的厚度——透过成就展看我国老龄事业积极进展
发布时间: 2022-11-18


  “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大幅照片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摄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如今,活到70岁已经不是稀罕事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77岁,而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70年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一倍有余。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的同时,老龄化如影随形:目前,我国14亿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达2.49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点滴记录了党领导人民致力于发展老龄事业的积极进展。

  覆盖城乡的老年服务保障网越织越密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将养老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应对“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社会现实。尽管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窗口期非常短,从《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颁布,到《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等规章制度出台,再到《社区老龄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等行业标准制定,我国以制度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布局,有力地推进了养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近3万个,养老服务床位746.4万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392.8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53.6万张,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25000多对。

  不仅有政策“红包”,还有资金支持。“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五年共安排50亿元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3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91.7亿元,重点支持建设老年养护院、医养结合的养老设施等。为补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连续3年共投入30亿元支持农村兴建老龄人互助养老幸福院。今年我国实现了养老金“15连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超过9.5亿人。

  健康老龄化社会构建逐步推进

  在我国这样一个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高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多达4000万人的国家,实现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日臻完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卫生人员的总数达1230万余人,医疗机构数量近100万所。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2018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健康老龄化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核心。为老龄人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伴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今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了老年健康西部行项目、老龄人心理关爱项目以及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开展了第一个“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等。包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绘好老年友好社会蓝图

  不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老龄人要活得好,离不开全社会的关爱。1988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中国老年人节”,以国家节日的形式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随着“常回家看看”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2018年增加社会服务专章等,我国的养老服务法律政策体系建设也更加完善。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就丰富老龄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具体要求: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内开辟适宜老龄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增加适合老龄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今年3月,我国发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良好氛围。

  营造爱老助老的“软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地拿出“真金白银”进行的家庭适老化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基础设施建设,则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奠定了硬件基础,为老龄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养老便利和福利。

  伴随着《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出台,我国正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