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发力应对老龄化
发布时间: 2022-11-18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数据显示,中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从1.26亿增加到2.49亿,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

  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印发,不仅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而且给出了详实具体的应对措施,将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与以往养老文件不同,此次《规划》不仅局限于从老龄人及老龄人事业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财富储备、人力资源、供给体系、科技支撑和社会环境五个维度,综合来谋划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具体而言,《规划》从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中,强调要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应对老龄化社会,未来必将打造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和为老龄人服务的服务人才队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璐举例说,持续的培训,给他们一些公益性的、力所能及的岗位等,或者是更多灵活性就业的岗位,让他们既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储备,同时又能够发挥自身作用。

  此外,《规划》提出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伴随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不断提升,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养老机构服务供给总量短缺与结构矛盾并存。

  那么,应当如何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规划》答记者问时表示,《规划》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多渠道、宽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是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建立和完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的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探索社区互助式养老,鼓励老龄人根据喜好及相互约定,自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式养老等。

  二是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规划》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了定位。一方面,要强化公办养老机构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和轮候制度,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作出特殊贡献的老龄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残疾、高龄老龄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落实同等优惠政策。提高对护理型、连锁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等等。

  三是推进医养有机结合。深化医养结合,持续改善老龄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对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根据医保基金水平,积极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