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树和践行共产党人的积极老龄观
发布时间: 2022-11-18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新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龄人和老龄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增强“老龄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三个积极看待”“三有”和“三自”的自爱意识,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积极老龄观。树立、培育和践行积极老龄观,就是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在2000年就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滚滚袭来,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龄人口将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早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银川就伴随着整个宁夏,一同进入老龄化时代。预计到2020年,全区老龄人口将突破百万大关,银川市达30余万。当然,衰老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是任何人都难以阻挡的自然规律。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强化“老有所教”。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人,正是从意识产生的那天起,便成为了“问题人类”。哲学大师弗罗姆曾经说过,人们往往以为吃饱喝足,问题就解决了;而事实是,这个时候,问题才真正产生。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不可否认,在老龄人中,有的老干部认为工作了几十年,受党教育了几十年,现在是“无官一身轻”,不用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有的老党员从岗位上一退下来,就随即脱离党组织,对党组织活动感到厌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对组织生活没有热情,甚至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主动或不愿意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更有甚者,有的老领导假“余热”之名行“乱权”之实,将自己在位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个人或子女“谋福利”上。殊不知,“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也并非易事。作为共产党人,工作可以退休,但党性一辈子都不能退休。看看那些被清除出党的“害群之马”,并非入党之初就心术不正、动机不纯,而是内德不修、心志不坚,放松甚至放弃改造、放任或放纵自我,背离了初心、背叛了誓言、背弃了信念,导致党性缺失、精神“缺钙”,养痈成患、病入膏肓。问题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但其杀伤力不小、危害性很大。二是倡行“老骥伏枥”。老龄人退休了,日子还要接着过。求田问舍、锦衣玉食是一种过,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也是一种过,有的人过得清汤寡水,有的人过得剑拔弩张,有的人则过得云淡风轻、有滋有味有营养。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88岁才退出科研一线;杨善洲在退休之后,用22年让荒山瓜果飘香……事实上,老龄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无事身闲、夕阳岁月,也不是耳聋眼花、风烛残年,更不是离休退休、万事皆休,曾经沧海难为水、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是心如止水、思想停滞、灵魂冷漠。老年之福,也不是获取占有,更不是争名谋利,而在于随遇而安、老有所乐,在有生之年,还能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还能保持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还能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以此回报党的教育培养,传承党的优良作风,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给党旗涂抹亮色,给人品增加“颜值”。更重要的是,离开岗位、退出职位,则要积极面对老龄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参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品质,做到思想不褪色,觉悟不退步,党性不退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发挥老龄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龄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龄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毋改英雄意气,始终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参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银龄行动”等各类公益服务活动,在维护社会稳定、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教育科技、医疗健康、传承家风、以老助老、关心下一代等各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贡献智慧力量。

  关注今天的老龄人就是关心明天的我们。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老龄人口总量、速度最快老龄化的国家,培树和践行积极老龄观,逢其时、得其位、聚其势,要下决心、强信心,更要赋予新内涵,鼓舞和激励老龄人少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喟叹,多些“老当益壮”的豪情,增强“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的自信,拥抱“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乐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将生辉“余热”献给“永不衰老的事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