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
发布时间: 2022-11-18


  10月24日是罗湖区黄贝岭养护中心暨黄贝岭长者饭堂正式开业的日子。开业仪式上,崔桂香和居住在养护中心的其他老年人也来到现场,为惠发安老年人庆祝86岁生日。养护中心还在试营业时老年人们就住进来了,惠发安老年人家属表示,“这里设施完善,24小时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我们很放心”。

  黄贝岭养护中心开创了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技术资源结合的新范例,是罗湖医养融合发展的探索之一。该中心大楼由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罗湖医院集团托管,设置了社康中心、颐养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食堂等,居住的老年人可以实现“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

  罗湖于2014年率先起步进行“医养融合”的探索,逐渐形成一个以老年病医院为中心,以社康为网络,通过麻醉、肿瘤、心理、营养等专科为支持,延伸到居家、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一个多元化的安宁医护服务体系。打造出“医、养、护一体化”的医养融合“罗湖路径”,并创新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机构支撑、社区示范、居家签约、互联网+”六种结合形式。

  社康养老一体化,社会资本对接公立医院资源

  清蒸红立鱼、丝瓜炒肉、炒青菜和紫菜鱼丸汤,三菜一汤一饭的搭配是黄贝岭长者食堂开业那天的午饭菜单。崔桂香老年人患有帕金森综合症,她的餐具和普通餐具有些不一样,辅助筷和弯头汤匙方便夹菜进食,一整块的肉被制作成碎食方便咀嚼,“这些菜都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不咸不淡”,现场一位老年人说。

  黄贝岭社区长者饭堂位于黄贝岭养护中心2楼,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饭堂每日最大服务人数可达150人。饭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达到B级,有食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目前有炊管人员5名,营养师1名。

  营养师刘子惠介绍,每一位长者入住后,饭堂将评估入住者的营养情况,包括身体测量、营养量表、膳食调查。根据不同长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需求,饭堂可提供普通长者、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肾功能不全、吞咽障碍长者餐食及碎食,菜单由营养师根据老龄人特点、口味制定,定期更换。“目前居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大都是广东籍,我们的饮食比较清淡,不会出现辣菜,饭菜也煮得比较软。”刘子惠表示,每顿饭的平均热量是1500卡路里,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营养师会通过饭的分量来调整热量。

  此外,对于行动不便的长者,食堂还将联合社区工作站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近来,罗湖多家长者饭堂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罗湖已建成10家长者饭堂,服务3000余人次。

  “老年人家除了娱乐和照顾,最难保障的是医疗,我们刚好遇到罗湖医改这股东风,与罗湖医院一起探讨如何打造社区最幸福的养老院。”黄贝岭靖轩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张哈明是黄贝岭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兼职黄贝岭养护中心副院长。他表示,在养护中心,老年人居住区域的房间注重功能性与美观性,为了让老年人有家的温暖感,房间设计注重保护老年人隐私,所有地板都是防滑砖。洗手间与床边以及走廊过道都设有扶手,方便老年人行走。在淋浴区还有日本进口的价值80万元的全自动洗澡机,除了洗澡,还有泡浴、按摩等功能。

  严婆婆刚住进养护中心时申请了特别护理,一年来不论是情绪、认知障碍还是康复问题,都有相应医生进行治疗,如今严婆婆转为全护,可以坐起来自己吃饭。“我们医生护士看到这个状态都很开心,”钟秀红是养护中心的全科护士,在她看来,养护中心的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就像一家人,“老年人可能不记得我们的名字,但记得我们的脸,经过我时他们会拍拍我的背,然后冲我笑,很温暖”。

  接下来,罗湖拟将这个模式向罗湖区31个以原居民为主的社区推广。罗湖区向西股份公司率先响应,该公司正在申报建设有23000平方米的“向西医养融合大厦”,罗湖村、渔民村和湖贝村也有意在旧改后由股份公司规划建设类似的医养融合机构。

  多部门协同配合,医养深度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陈伯,我是陈医生,有没有不舒服?我们现在要先帮你冲一下尿管,好不好啊?”全科护士陈小丹在一系列检测前先告知陈伯目前的身体情况和接下来要做的检测。“这个是小陈吗,讲普通话的。”陈伯已经对上门的家庭医生很熟悉。

  每周一三五是养护中心上门服务日,因为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多是慢性病,不需要每天查看,医生和护理师一天平均可以去5家,一周可以走完12家。

  陈伯是黄贝岭养护中心在2015年建立的第二张家庭病床。在此之前,陈伯的孙子每次都需要经历一番舟车劳顿把陈伯送去医院更换尿管,很辛苦。在规范管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陈伯住院次数明显减少。

  “现在去医院的次数少一些了,在家里比较多。”陈伯的儿子陈先生表示,对于大病,社康会建议老年人去医院及时治疗。“现在社康已经诊断过的病例,办理住院的流程就很快,简单很多。家庭病床的费用也不贵,符合医保制度,比不办家庭病床省很多,但待遇和住院一样,老年人家舒服了,我们也轻松很多。”

  家庭病床服务让医疗资源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这背后是罗湖区民政、卫健等部门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在保持民政部门主管社会养老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整合区内医疗资源以及公办、民营养老资源,实现医疗服务对区内所有运营养老机构的全覆盖。

  与此同时,罗湖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养老及社康服务的政策,如《深圳市罗湖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罗湖区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工作方案》等,加大对医养融合的财政投入,2016年起,罗湖区以每年20%的增速加大对区内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

  五年耕耘,罗湖结出了健康养老的硕果,2015年,罗湖入选“全国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2017年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工作典型案例,同年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同年11月被确定为“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单位”,2018年获得深圳市家庭发展十大品牌项目。

  牵头制定医养融合地方标准,“三名工程”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林婆婆患有严重的认知障碍,长期卧床且插着胃管,张哈明把林婆婆接到黄贝岭养护中心时,迎接她的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金兰姐妹黄婆婆。慢慢的,林婆婆常和黄婆婆坐在一起唠家常,回忆曾经一起在农田耕作的种种往事。

  养护中心由黄贝岭社康服务中心团队医护人员为长者提供医疗健康、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康复保健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除了满足长者的基本医疗需求,社康还为入住长者建立档案并据此进行慢性病、心理、跌倒风险评估。此外,中心每周对护理员进行2次系统化培训,并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优质护理得到保障。

  在罗湖,为了实现老龄人认知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组建了深圳市首个老年性认知障碍病房,团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开展辖区60岁以上的认知障碍免费筛查。截至2019年7月,罗湖医院集团为辖区60岁以上老龄人进行的认知障碍筛查数量累计达34192人次,其中1672人次被发现为可疑认知障碍。

  今年,在深圳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世界顶尖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阿尔茨海默病医疗团队落户罗湖,这也是深圳市首个唯一一个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治疗方向的“三名工程”团队。

  “罗湖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开启罗湖医改,为全区60岁以上老龄人提供认知障碍免费筛查服务,将健康防线前移,这与我们在瑞典开展的阿尔茨海默病工作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团队带头人BengtWinblad教授表示,依托罗湖现有的优秀科研基础,希望未来与来自罗湖的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团队共同在临床、基础研究和社区居民干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在BengtWinblad看来,罗湖在规范化诊断过程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可以继续提高,他鼓励罗湖医院多进行临床试验,吸引更多医药产业来罗湖。同时,整合罗湖医院集团现有的资源,比如家庭医生、护理团队、药师等,加强基层医疗保障。下一步,该团队将加强科研合作,从罗湖选派医生、护士和药师等相关人员到瑞典学习,在数据库、模型等方面开展科研活动。

  为提高工作的可推广可复制性,罗湖医院还牵头制定了《深圳市医养融合服务规范》,从专业医疗服务角度规定医养结合的服务标准。该《规范》已通过市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2017年2月23日正式在深圳市监委官网发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