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养老不出村,就地享清福——瑞昌市范镇河下李中心村老年之家见闻
发布时间: 2022-11-18


  秋日的阳光洒在瑞昌市范镇河下李中心村老年之家的院子里,恬静而闲适,老年人们坐在院子里聊天、下棋、看电视,快乐又温馨。老年之家负责人李洪荣忙前忙后,查看老年人们的卧室、厨房,与老年人们聊天,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除了在老年之家集中供养的31位老年人外,李洪荣还要为本村26位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送一日三餐。“老年人们过惯了农村生活,不愿意跟随子女进城养老,我们通过建村级老年之家,采用集中供养、在家居住等灵活方式,让老年人们不出村就能享清福,受到大家的欢迎。”李洪荣对记者说。

  缘起:陪护病人发现养老市场

  李洪荣创办老年之家,源于他在外务工的经历。1994年,李洪荣在上海务工。一次,他老板的父亲因病住院无人陪护,老板希望李洪荣到医院帮忙照看。李洪荣答应了。事后,老板按照每天100元的标准向李洪荣支付报酬,这让他十分意外:“我那时每个月工资才400元,没想到在医院陪护病人一天就能赚100元。”于是,李洪荣辞去工厂工作,干起了专职陪护,这一干就是20年。

  2013年,李洪荣回乡时发现,瑞昌农村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于是萌发了回乡开办养老院的念头。2014年初,李洪荣在家里腾出两间房,接收了村里3位老年人在家养老,每人每月收费800元。这种养老方式一推出,立即受到村里老年人的欢迎,第二个月就增加到7人,第三个月增加到13人,到2015年3月,加入这个大家庭的老年人增加到27人。

  舒心:不出村就能安享晚年

  随着入住老年人的增多,李洪荣家容纳不下了。2016年初,他筹集资金新建了河下李中心村老年之家,并于当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老年之家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有31个房间,最多可容纳48人,厨房、卫浴间、阅览室、医疗室等设施齐全。老年之家一开张,受到村民的欢迎。今年78岁的何奶奶患有帕金森病,她的儿女都在外地上班,无法充分照料老年人。入住老年之家后,何奶奶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儿女们十分高兴。

  为了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李洪荣在多次征询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养老方式:家较远的老年人入住老年之家集体供养,家在附近的老年人还是住在自己家里,一日三餐由专人送上门,衣服也由专人统一收集洗涤,每天早晚由李洪荣带领陪护人员入户巡查两次,有什么需求立即解决。老年人们还可根据各自需要,“私人定制”服务项目。

  李洪荣告诉记者,老年之家虽然是民营性质,但一直坚持做公益慈善,收费低廉。对70岁以上居家养老者,送餐上门每餐仅收3元,80岁以上者,每餐仅收2元。对入住老年之家的特别困难者,每人每月仅收300元。

  困难:养老专业人才缺乏

  谈起开办农村养老机构的困难,李洪荣说,开办养老机构收益低、风险高、投入大、融资困难。除此之外,养老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困扰养老机构的一大难题。“老年之家最多可容纳48人,目前只收31人,不是没有人来,而是因为我们招不到护工,怕收多了照护不过来。”李洪荣无奈地说。

  李洪荣说,照护老年人除了需要一定的护理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具有“四心”:关心、爱心、细心、良心。今年80岁的李伯伯患有肺气肿、心脏病,每次出现不舒服情况,李洪荣总是第一时间送他就医。李伯伯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感慨地说:“你们照顾我父亲,比我这当儿子的还上心,真是不容易啊!”

  李洪荣的“四心”付出,也得到老年人们的回报。一些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自己种菜,免费送给老年之家,这让李洪荣十分感动。为了回报老年人,从今年起,老年之家对早餐实行免费供应。

  推广:发展灵活多样照护模式

  瑞昌市民政局局长张友利告诉记者,河下李中心村老年之家根据农村特点和老年人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照护模式,深受村民欢迎。下一步,瑞昌市将以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为基点,因地制宜,推广这一适合农村的养老服务模式。

  张友利说,目前农村很多地方有闲置的村部、学校等,瑞昌市将充分利用这些闲置资源,通过村里主办、个人投资等多种方式,创建更多村级养老机构。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养老,让更多居家养老者通过“互联网+”,享受到送餐、助行、助医、助玩等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呼叫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