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让养老变成一件幸福的事——西安扎实推进敬老、爱老、养老、为老工作
发布时间: 2022-11-18


  谁人不少年,谁又无老时。

  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2.49亿人。截至2018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161.96万人,占总人口的16.19%;65岁以上老龄人口112.94万人,占总人口的11.29%。老龄社会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标志之一,具备健全的保障、进步的医养、尊老的风气等条件,才能让老龄人延年益寿、颐养天年。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做好老龄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下大气力来应对。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古城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一直把尊老敬老作为传统美德,把爱老助老作为共同责任。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西安的老龄工作深入推进、创新发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幸福局面正在加快实现。

  浓浓敬老情——以“敬老文明号”评选为引领,营造全社会尊老助老浓厚氛围

  秋阳杲杲,金风飒飒。9月26日,记者来到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老年人们正与志愿者一起热闹地包饺子,楼上还隐约传来欢快的歌声,一派幸福满满的景象。

  但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却浸透着护理院工作人员超乎寻常的付出。院长周彩云告诉记者,今年83岁的王大妈平时笑起来像个孩子,可情绪一上来让人很头疼。“今年夏天有一次,她嚷着要回家。别看她80多岁了,手脚快得很,一个箭步就冲出院子,四五个人追出去硬是把她抬了回来。就在这时,王大妈大便失禁,护工二话没说就开始收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状况几乎成为了我们的日常”。

  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是一所医养融合型的老年护理院,设置养老床位126张、医疗床位99张,主要服务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失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高龄老年人(平均年龄85岁),为他们提供专业生活照护、医疗救助、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心理疏导和临终关怀等服务。日渐完善的基础建设、不断优化的管理水平和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使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受到越来越多老龄人的认可,两年来入住率100%,被评为第三届西安市“敬老文明号”。

  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尊老敬老养老工作,是西安市开展“敬老文明号”评选表彰活动,以此引领和激发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浓厚氛围的一个缩影。

  西安市第三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为老传统美德,全面落实老年优待政策,着力加强老龄人服务供给,维护老龄人合法权益,全面提升老龄人生活质量,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老龄人感到幸福的城市。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为老服务先进单位,55个先进集体被评为第三届西安市“敬老文明号”。

  第三届西安市“敬老文明号”名单为:新城区爱心护理院、西安友豪护理院、新城区康惠养老服务中心、碑林区第三爱心护理院、西安长安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咸宁路客户体验中心、碑林区太乙路街道建东街社区、碑林区柏树林街道东大街社区、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隆西城长者屋、莲湖区春晖老年公寓、莲湖区青年路街道习武园社区、莲湖区北关街道龙首西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莲湖区土门街道远东东社区、莲湖区北关街道龙首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未央路支行、西安志宽食品有限公司、未央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西安市老年大学未央分校、西安曲江康复养老院、雁塔爱心护理中心、雁塔区祥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西安市朝阳老年公寓、灞桥区纺织城街道一印社区、灞桥区纺织城街道六棉社区、灞桥区十里铺街道李家堡社区、灞桥区仁德老年公寓、灞桥区社会福利中心、灞桥区敬老院、长安区王莽区域敬老院、长安区退休职工管理所、长安区黄良街道立邵村、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长安区支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长安区沣峪支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蓝田县支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蓝田支公司、蓝田县中心敬老院、高陵区崇皇街道泾欣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高陵区张卜街道东关村幸福院、高陵区城市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周至县孝道文化研究院、周至县社会福利院、周至县广济敬老院、周至县淳风苑社区石榴花助老服务中心、周至县终南敬老院、鄠邑区荣华养老服务中心、鄠邑区惠民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鄠邑区支公司、西安天怡丰祥养老康复中心、西安市工会老年护理院、西安市公交总公司第六公司八车队235路、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文艺路派出所、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南院门派出所、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谭家派出所、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草滩派出所。

  据悉,从2011年至2017年,西安市老龄委已组织开展了两届“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全市共有13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51个单位被表彰为陕西省“敬老文明号”,291个单位被命名为西安市“敬老文明号”。

  西安市“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老年优待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和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创新为老服务方式,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龄人事情有人管、老龄人困难有人帮,增强老龄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10月是全国第10个“敬老月”,10月7日即农历九月初九,是全国第7个法定老年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为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为老的社会环境,市老龄委决定在全市开展2019年“敬老月”活动。活动以“孝亲敬老向上向善”为主题,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老龄人送温暖、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2019年“敬老月”活动中,一是开展孝亲敬老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孝亲敬老典型经验和感人故事,持续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活动,大力宣传涉老行业单位、基层为老服务组织中的优秀典型事例。二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敬老爱老助老的模范,走近老龄人身边,倾听老龄人心声,关心老龄人生活。各区县要积极开展慰问老党员、老战士、老劳模、老社区(村)干部和困难老年人活动。各成员单位开展帮扶关爱老龄人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高龄、失能、留守、空巢、失独老年人献爱心、解难事、办实事。三是开展老龄人维权活动。加大老年法律法规、老年优待政策宣传,切实解决老龄政策法规落实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老年政策法规咨询及老龄人防诈骗宣传活动,提高老龄人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四是开展老龄人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对老龄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综合干预,指导老龄人合理用药。开展专家进社区和老年健康巡回大讲堂等活动,帮助老龄人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殷殷爱老心——推进医养有机融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老年服务网络

  翟宏利是西安市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医生,自中心成立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来,他摇身一变成了患者嘴里的“亲儿子”。

  “高龄患者大多行动不便,同时患有痛风、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家近的就常来,我们也常去,家远的直接就住这儿了。中心一楼设有专门的医养病房,就是为了方便这些老年患者。”翟宏利说。

  2017年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依托社区居委会建立协调平台,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开展医养结合,签约家庭医生上下联动,开展老龄人慢性病管理工作,保障老年人健康。为土门社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定期随访了解健康状况,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把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医中有养、以医带养,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翟宏利感慨地说。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医养结合的幸福养老社区,是西安创新养老工作的一种模式。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则是西安深化医养结合服务理念的另一种有效探索。

  今年89岁的刁爷爷和84岁的赵奶奶是一对老夫妻,也是西安市第九医院老年病科的一双老病号。护士小王告诉记者,她还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见到这对老夫妻的情景。当时老爷爷的病情特别危重,集心衰、感染、血小板极低、重度骨质疏松、多处骨折等多种危重急症于一身。经过医院精心治疗,终于把老年人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每天查房,医生不仅调整治疗方案,还会一有时间就去病床旁监督他吃饭、吃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不仅病情好转,还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也把医护人员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此后,两位老年人一有不舒服就会电话咨询老年病科的医生,预约病床。

  西安市第九医院老年病科,专为老年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而设,开设4个病区、200张床位。科室在老年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脑梗死、慢阻肺、晚期肿瘤等各种慢性病及多病并存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老年综合征、老龄人的身体衰弱、营养不良、失能、失智等机体老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救治和服务能力,近年来年住院病人超过6000人次。

  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试点和西安市第九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是我市推进医养有机融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网络,优化老年健康服务的生动实践与真实写照。

  2016年9月,西安被确定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以后,树立“医养结合、康复养生、先治后养、持续照料”的服务理念,探索转型、新建、托管、协作、增设和签约服务等创新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2016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18年,我市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龄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到2020年,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为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九项主要任务,一是增强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二是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向家庭、社区延伸;三是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新模式;四是努力提高综合医院为老龄人服务的能力;五是加快发展为老龄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六是全面推行康复服务;七是提高老龄人康复治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八是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九是关注老龄人心理健康。并从做好准入许可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化支撑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近三年来,我市高位谋划,完善政策,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645个,比上年度增加26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7774张,比上年度增加5039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7年7.56张增加到2018年7.77张。全市医养结合医疗卫生机构32家,医养结合床位5111张。

  我市将医养结合工作上升到“健康西安”建设的战略层面,加大投入,强化保障。2018年直接投入到医养结合的资金达825.88万元;对65岁以上老龄人健康体检增加胸透、B超等多种项目;完善医保服务,截至2018年,全市养老保险243.41万人,城镇医疗保险478.96万人,参保率分别达到99.55%和97%;增加针对老龄人的险种,西安在全省率先推行老龄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人均标准由2013年的25元提高到2018年的50元;提高补贴标准,对社会资本新建床位每张给予10000元补贴,对居家养老服务站按8个等级给予1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农村幸福院给予10万元至11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

  医养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累计建立全科医生团队1955个,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292个,老龄人健康管理率81.79%,家庭医生老龄人签约覆盖率为73.2%。2018年底,所有市属医疗机构全部开设了老龄人就医绿色通道。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行医联体内资源共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家庭医生优先开放30%以上的专科门诊号和适当数量的病床。

  社区医养结合建设深入推进。选择一定数量的社区试点,积极探索居家社区老龄人的医养结合模式。2018年,已通过评估验收的20个市级试点单位中,社区级试点占35%,2019年提高到40%以上。拓展和延伸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探索独具特色的家庭嵌入式“虚拟养老院”“家医工作室”等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拓展到居家社区。

  加强为老服务医疗机构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开办老年病医院等医疗机构不受设置规划限制;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在“窗口办”的基础上增加预约办、上门办、网上办等形式,办理时限压缩45%以上。加大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的建设力度,目前,西安市有老年病医院3所、康复医院6所、护理院3所,争取到明年再增加5家。

  老年健康知识宣传不断普及。广泛组织医务志愿者和专家为老龄人提供面对面的精神关怀、健康指导、送医送药等服务,引导老龄人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宣讲,开设老年健康大讲堂,组织老年大舞台、老龄人体育健康大会、老龄人书画展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老龄人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

  暖暖夕阳红——“老年大舞台”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社会不仅要对老龄人深切关爱,同时也为老龄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龄人保持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我市开展的“老年大舞台”系列活动,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构建敬老、爱老、养老、为老的社会环境,发扬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的传统美德。

  “老年大舞台——2019致敬祖国”活动,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是“老年大舞台”连续举办的第二届活动。活动以“喜庆70年追梦新时代”为主题,以丰富老龄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延长老龄人的健康生活时段为宗旨,以歌曲、舞蹈、诗歌朗诵为表现形式,以打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参与度广、吸引力大、能够体现具有大西安特色的老年文化品牌为目标,搭建展示健康活力老年人才艺风采、促进老年文化艺术交流的公共文化平台。

  活动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在6月下旬展开,决赛于8月31日在边家村工人文化宫隆重举行,独唱、舞蹈、朗诵、合唱四类共45个节目依次登场亮相。决赛评委阵容强大,为比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年过八旬的焦望曾老师是我省资深的老一代音乐家、指挥家、合唱艺术家,也是“老年大舞台”第一届评委。今年,焦老亲自带领合唱队走上了舞台,以其高雅的风度、优雅的指挥、完美的掌控和默契的配合,赢得了全场的赞誉和尊敬。

  参加朗诵节目比赛的付仲老师,退休前就是陕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他以其潇洒的气质、浑厚的声音、铿锵顿挫的节奏、浓厚的情感完美演绎了《人民万岁》,表达了对祖国、对人们、对艺术的真挚热爱。

  看着台上满头银发的选手一张张饱经沧桑但精神矍铄的面容,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台下评委和观众也被深深感染和打动。

  10月6日,“老年大舞台——2019致敬祖国”颁奖典礼暨节目汇演在陕歌大剧院隆重举行,让老年朋友再次把最美的歌声、最美的语言、最美的舞姿展示在舞台上。

  常怀敬老之心,常扬尊老之德,常兴助老之风,常做养老之事,努力把养老变成一件幸福的事,正成为新时代西安老年工作的主旋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