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龄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机
发布时间: 2022-11-18


  7月9日,山西省老龄工作培训会将召开。这将是老龄工作相关机构改革后我省一次全局性、系统性的会议,也是一次学习型、交流型的会议。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老龄委)的日常工作从民政部移交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委是国家层面关于老龄工作的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即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全国老龄办)。在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全国老龄办设在民政部,民政部承担全国老龄委的日常工作;机构改革后,承担全国老龄委日常工作的部门调整了,全国老龄办也从民政部划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相应的,根据我省的机构改革方案,山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调整为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省卫健委)承担,原老龄办的职能由省卫健委下设的老龄工作处承担。

  这对老龄事业发展无疑是有战略意义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王震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具体而言,一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且更需要长期照护、康复护理等服务;二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自理老人,他们更需要针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和照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强调便捷性。同时,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医养结合”,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连续性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顾严指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养老主要靠家庭,国家层面的养老政策主要起兜底作用。1999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知识读本》中的论述,1999年—2022年,我国处于快速人口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的问题日益凸显,“慢富快老”和“富而过劳”被认为是新时代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新国情。如何能保持边富边老,解决老年人医疗卫生支出攀升、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老年期以前的健康问题带来老年期健康恶化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健康老龄化的必要条件,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此项工作更“对口”。

  机构改革后的老龄工作部门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进医养结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指出,全生命周期的患病概率呈现典型的“J”形曲线,即生命开始阶段的低年龄段的患病概率较高,青少年和青壮年阶段的患病概率最低,老年阶段的患病概率最高。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青少年的49倍。老年人患病率达到生命周期的高峰。人体随年龄增长健康状况下降、患病率增加是客观规律,医疗卫生服务是维护老年人生活质量所必需的。加强医养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与“养”的融合中,目前,“医”的专业门槛相对高于“养”,而卫生健康部门更容易“达标”。

  当然,应对人口老龄化这项重大工作,在理顺机构的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思考:在新的运行体系里该如何做到科学统筹与激发创新的完美结合;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让利好政策尽快落地;从生命全周期来考虑老龄工作的理念有待普及,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应对老龄化就是盯着老年人”转移出来;老年人在物质需求、文化娱乐需求外,还有老有所为、精神慰藉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卫生健康部门的老龄健康体系和民政部门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无缝对接,也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谓老龄工作者的初心。机构理顺、机制健全,能为老龄事业发展争取更多机会。虽然“老”意味着机能弱化,但老龄事业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