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家庭养老床位|广州1.6万老人有了家庭养老床位
发布时间: 2022-03-22

一张设置在自家卧室的家庭养老床位,让89岁的广州独居老人林少珍心里踏实了不少。

  床头,紧急求救按键触手可及,遇险时一键呼叫;床边,红外人体探测器24小时运行,可让家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远程监护;床垫里,智能感应装置精准分布,自动监测老人卧躺时的部分生命体征。“对心跳、血压、夜间翻身次数等都有详细记录,子女们在手机上一目了然。”林少珍告诉记者。

  如今在广东省广州市,已有1.6万老年人像林少珍一样拥有家庭养老床位

  2019年8月,广州市启动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即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对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实施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在家中设置具备机构化服务功能的床位,为有照料需求但未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此后两年,“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连续写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健全建设、运营、管理政策,发展“家庭养老床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持续探索完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这一创新举措,增加中心城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日前,记者在广州实地探访,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如何让众多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成为现实。

  独居老人林少珍——

  “智能床位搬回家,专业服务送进门,健康数据传上网,在家就能享受到养老院式的照护”

  清晨,小雨淅沥。护理员雷莲秀撑着一把伞,拎着刚从早市上代购的新鲜蔬菜,拐进广州市越秀区横枝岗路。穿过小巷,推门进屋,林少珍老人笑盈盈地朝她打招呼:“小雷来啦!”

  “嗯,您老今天真精神。”回话的工夫,雷莲秀已系好围裙,利落地摘起菜来,不一会儿便端上早餐——海米紫菜蛋花汤。同时,林老太的午餐炖盅也在灶上文火慢煨了。

  岭南潮湿多雨,很多广东人喜好喝汤祛湿。在广州,几乎家家厨房里都有一个用来煲汤的瓦煲,林少珍家也不例外。“食材丰俭由人,关键在火候,煲汤不少于3小时,炖汤得4小时。”林老太对粤菜讲究的“煲三炖四”颇为熟稔,但随着年老体弱,对煲汤煮饭日渐力不从心。

  “年纪大了,忘性也大,好几次忘关煤气把锅烧干了,险些酿成火灾。”说起险情,林老太心有余悸。最令她发怵的是摔跤,2018年年底的一天,因厨房地面湿滑,她一个趔趄摔倒在地。怕给子女添麻烦,林老太没吱声,扶着墙爬起来,慢慢挪进卧室后直接上床躺下了,晚饭都没吃。第二天仍疼痛难忍,这才给儿子雷汉彬打电话,送医后确诊为左肱骨外科颈骨折。

  “伤筋动骨一百天”,林老太没法煲汤煮饭了,雷汉彬开始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可他也已年过六旬,两头奔波身体吃不消,有时只好在网上给母亲订外卖。餐食不合口,林老太往往扒几口了事,消瘦了不少。

  林老太有3个子女,大儿子在国外;小女儿身体差,自顾不暇;老二雷汉彬为自己没把母亲照顾好而内疚。三兄妹商量着为母亲找家条件好的养老院,林老太却不乐意:“住养老院开支大,再说在老宅里住惯了,换个陌生环境不自在。”于是三兄妹给母亲请了保姆。林老太退休前是位护士,对清洁卫生要求高,半年内换了3个保姆还不称心。

  林老太家庭养老的难题,不少老人都遇到过。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失能老人的增多,家庭养老遇到了照料精力、时间以及专业能力不足等难题。在广州,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180.6万人,根据抽样调查估算,失能、高龄等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达44.5万人。

  如何缓解家庭养老所遇到的难题?2019年8月,广州市在越秀区等3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开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试点。今年6月起,在全市铺开。广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严福长介绍,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是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对老人的生活空间实施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家居改造,在家中设置具备机构化服务功能的床位,同时提供与床位相配套的长期照顾服务。政府部门给予每张床位不超过3000元的一次性建床补贴。

  2020年底,街道工作人员上门推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林老太答应试一试。没成想,一体验便离不开了。老宅房间改造后,安装了各式“小机关”:桌角贴上了防撞条;卫生间放了防滑垫,马桶旁有升降扶手;床头柜上有人体感应小夜灯,晚上起来上厕所时自动点亮;厨房里还有烟雾和煤气泄漏报警器……林老太领着记者一一查看。

  最令林老太安心的是床垫里的智能感应装置:卧躺后能自动监测她的心跳、血压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自动报警。这些健康数据还同步上传“云端”,为医疗团队出具健康指南提供参考。

  “智能床位搬回家,专业服务送进门,健康数据传上网,在家就能享受到养老院式的照护。”林老太每天一早洗漱完,就静待雷莲秀上门做早餐。了解到老人爱喝老火靓汤,雷莲秀把中午的汤也提前煲上。打扫完屋子,午餐时间将近,雷莲秀从灶上撤下炖盅,揭开盖子端给林老太,热腾腾的靓汤浓香四溢。

  养老护理员雷莲秀——

  “助餐、助急、助洁、助医等护理服务全程标准化,持证上岗,培训考核贯穿日常工作”

  林少珍老人吃完早餐,雷莲秀收拾好碗筷,开始打扫卫生,擦拭门窗、家具、电器等。倚着大衣柜,林老太用手指揩了一下柜门夹缝:“你看,多干净。我是个爱干净的人,卫生都没有小雷搞得好。”

  “我刚来时,林奶奶总觉得不放心,我就不折不扣按老人的想法做,顺着她的生活习惯来。”雷莲秀娓娓道来:洗衣服时,前后要清洗4遍,老人不舍得把洗衣水直接倒掉,她就代购了几只小塑料桶,装满后摆在卫生间里,方便老人冲马桶;每个房间都挂着专门的抹布,她从不混用;清理完的物品放回原处,以防老人找不到……

  这些细节,林老太全看在眼里。有一次,她还意外发现,雷莲秀把入户的钢门也擦干净了。这扇门上有许多细小的网孔,林老太通常每年清理一次,得踩着小板凳用抹布抠半天。

  做完家务后,雷莲秀经常帮林老太泡脚按摩,陪她听歌看剧。

  雷莲秀能赢得林老太的认可,与其上岗前后的专业培训、严格考核密切相关。入职之初,雷莲秀就考取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上岗后还要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课程学习通过手机完成,任选时间上机应考,考核系统现场拍摄评分。

  摄像头前,雷莲秀侧身、屈膝、弯腰,一手托扶住塑料人体模型的肩部,另一只手扶住膝盖,将其朝己侧翻转……雷莲秀反复练习为老人翻身的动作要领,直至考核系统评定为90分。

  “老年人骨质疏松,得格外小心。如今,助餐、助急、助洁、助医等护理服务全程标准化,持证上岗,培训考核贯穿日常工作。”雷莲秀每次上门服务都要在线打卡。

  翻开她递过来的一本护理日志,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照料时间、服务项目、问题处理结果等分门别类。“即便临时调换护理员,也能快速掌握老人的情况,确保服务不断档。”雷莲秀说。

  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广州市2017年起实施养老服务业引才工程,并向服务满一定年限的养老护理员发放岗位补贴。“我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工作满5年了,可一次性申领岗位补贴5000元。”雷莲秀对未来充满期待,“满10年后可申领2万元,还能享受优先申请公租房和落户加分政策。”

  目前,广州市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逾1.5万人,像雷莲秀这样的社会化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超过6000人。

  老人亲属雷汉彬——

  “自从有了智能设备,感觉母亲身边多了一个照顾的人,就连远在国外的大哥也能随时了解妈妈的情况”

  晨雨初霁,碧空如洗,林少珍老人安坐于轮椅上,由雷莲秀陪着准备去公园遛弯。刚出门,兜里的手机响了,林老太摸出来一瞧,是儿子雷汉彬的电话。

  “妈,您散步去了吧?一场秋雨一场寒,出门别忘添衣服。”雷汉彬叮嘱道。

  “放心!穿着长袖呢。每次我一出门,你就来电话提醒,不会忘。”

  母子俩并不一起生活,雷汉彬如何获悉母亲的一举一动?原来,智能化改造后,房间里设置了摄像头,家门口安装了感应器,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