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养老模式欲落地成都
发布时间: 2022-03-17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逐渐成为社会经济重要命题。11月29日,由丹麦驻华大使馆主办,成都市外办、市民政局、市投促委和丹麦驻重庆总领事馆等联合协办的“第二届成都—丹麦养老产业合作论坛”在成都北欧知识城举行。会上,成都市外办与丹麦霍森斯市卫生和社会服务部签署《养老产业合作意向书》,设立启动“丹麦养老企业成都孵化室”。据悉,此次合作论坛,丹麦共有23家养老企业来蓉洽谈,双方多家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成都养老产业将首次迎来以官方牵头的外资企业抱团入驻。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成都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213.98万人,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244.8万。“成都作为中国重要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很看好成都包括整个西部养老市场。”丹麦驻重庆总领事林汉祥介绍,“欧洲老龄化比中国提前几十年,在丹麦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养老护理体系和模式,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将这套模式落地到中国。”

  据介绍,2012年5月,由丹麦驻重庆总领事发起的“丹麦护理”项目启动,旨在将丹麦养老方面的建筑设计、医疗康复、器械设备、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等多领域产业引入中国,同时计划在2015年左右在中国西部建立第一个丹麦模式的高端多功能护理康复中心,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随后,在丹麦驻华使馆组织下,丹麦养老相关企业组成中国西部养老项目代表团不断来华考察。11月25日至29日,截至目前最大的代表团来到成渝等地,正式着手与本地养老企业的签约合作,并依托成都北欧知识城设立丹麦在蓉企业孵化室。“丹麦企业可在孵化室设立办事处,并由孵化室提供一定服务,助其迅速熟悉并进入成都市场。同时设立产学研一体中心,达到两国资源的良好对接。”林汉祥解释。

  “丹麦经验将为成都养老设立全新的定义。”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永昌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近年来,成都市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而以官方牵头的境外私人资本进入,则是首次,这将“充分反映出成都养老产业的开放态势”。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丹麦模式不能照搬。”刘永昌坦言,丹麦企业进入成都市场,在政策上将同等对待,但建议外资企业涉水初期首先采用中外合作模式开展养老服务工作,以实现双方互助共赢。

  【相关链接】丹麦养老模式

  在西方福利国家中,丹麦的社会福利模式是覆盖范围最广、最为“慷慨”的政府主导模式之一,尤其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拥有非常完善的养老福利体系。

  丹麦政府通过私营企业合作,对老年人提供精心照顾。对于无法在家正常居住的丹麦老人,都可以搬进养老院,享受个性化照顾。养老院的设计注重舒适和安全,老人可以用自己的家具、根据自己爱好装饰房间,感受到“家”的氛围。同时,在公共区域内,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中心。养老院中有专业人员照顾老人,为老年人提供生理和心理护理,关注老年人的尊严和社会需求。目前,丹麦80岁以上老人,五分之一居住在养老院中。

  对于没有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丹麦政府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通过科技手段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方便,比如语音控制门、清洁机器人、电动调节床以及各种先进的卫生配套设备。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