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养老机构无法完全代替家庭养老
发布时间: 2022-03-17

      人老了以后都不愿成为子女生活、工作上的负担,更多的是愿意为儿女们去减轻这份“负担”,有的老人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住进养老院。在银川市“爱心公寓”养老院,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已经成为银川部分家庭的选择,甚至有老人存在“被”送进养老院的现象。那么在今天,看似服务、硬件环境优越的养老院能代替家庭养老吗?对此,宁夏社会学学会会长陈通明认为,养老机构并不能完全代替家庭养老的功能,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更加渴望得到亲情的关怀,享受天伦之乐。 
      A   为何选择进入养老院

      今年76岁的牛春梅谈起在养老院的生活,老人家说:“人老了,不能耽误子女的工作、生活,住在这里能够让子女们省些心。”

      牛春梅老人是青铜峡人,老伴去世23年了,现有四个子女。没来养老院之前老人一直单独生活,子女们也给老人找过几个保姆来伺候老人,但都没能很好地相处下去。最后,子女和老人协商选择到养老院养老,现入住唐徕小区爱心养老院4个月。

      在记者接触的几位老人中,主动选择进入养老院生活的并不多。记者就遇到了这样一对夫妇,专程来到养老院咨询如何托养老人的相关问题。这对夫妇告诉工作人员说,老人70多岁,能自理,想咨询一下托养老人的具体费用。工作人员回答,一般能自理的老人,托养费用并不高。可以先让老人来试住一段时间,再做决定。夫妇俩回答说,哦,这事,老人还不知道,于是进行了简单的登记记录。

      记者试图与托养老人的几位子女谈及托养老人来养老院的缘由,但还是被谢绝了。“爱心公寓”负责人何宁红介绍,来这里托养老人的子女大都是因为工作忙,其次是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已经成为银川部分家庭的选择。

      B  回家过春节的老人很少

      为不拖累子女,不给子女们添麻烦。老人们才进到了养老院,尽管条件优越,但在养老院的老人们是否就能舒心地生活下去?采访过程中,记者就遇到这样一对高龄老太太,88岁的老人和同屋住的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因90岁老人近期身体出现不适,夜里不能很好地入睡,影响到了88岁老人的休息。可是,白天90岁老人需要休息,但88岁的老人却要看电视,于是两位老人出现不和,并提出要调换房间。90岁老人委屈地向养老院工作人员反映,希望能给她俩调换个房间。

      “现在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养老院每到这时都会对部分房间进行翻修,增添一些新的设施。”爱心公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遇到这种事情,养老院都会对老人进行劝导,因为他们公寓里能生活自理的老人都居住在二楼和三楼,而这些个楼层还有男性老人,现阶段实在不好调换。

      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的一个地方。那么,老人们是否就甘愿在养老院里度过晚年生活呢?采访中,老人们并不愿意谈及该话题,大都表示:人老了,只要不拖累子女,在哪里养老都无所谓,只要子女们能有心多来探望也就知足了。

      据爱心公寓院长何宁红介绍,他们养老院共托养老人60位,多数是有子女的老人,其平均年龄超过80岁,包括患重病及神志不清的老人。

      “有的老人常年卧床不起,习惯了护理人员的照顾,即便是逢年过节也只能待在养老院里,因为回到家里家人也不熟悉老人生活习惯。”养老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过春节接老人回家去的也只是极个别人,有的子女把老人接回家最多两三天就又送回来了。

      C  个例:三个儿女有当没有

      “养老院就是我这辈子的归宿了。”一位入住养老院时间最长且被称为“元老”的王金明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72岁,患有颈椎病,手脚很不灵便。

      当记者与老人谈及到来养老院的缘由时,老人难过地说:“进养老院是自己把自己送进来的!”说话间,老人吃力地用他不灵活的手指比划着数字三说:“三年了,没有一个子女来看过我,我一直都对别人说,我没有子女,其实我有三个子女!”

      回想起进养老院之前的事,王金明老人泪如泉涌。待老人情绪平静后,他告诉记者,2008年,他患有严重的脊椎病,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手术急需一笔钱,当时老人和三个子女都联系不上,最后老人的一个徒弟,只好把老人房子卖了凑齐了手术费,每天来照顾他。

      “手术以后,我身体好点了,就出院了。可是,我没有家了。我只能投奔到养老院了。”王金明老人告诉记者,起初,养老院不收他,后来老人的徒弟就以老人子女的名义替老人办理了入住手续。

      王金明老人说,他总结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一是因为自己擅自做主把房子卖了;二是,子女们一直不赞成自己再婚。身患重病之后,王金明主动劝走了与自己准备一起度过后半生的那个她。

      三年时间了,就在今年春节前,王金明老人的二女儿才来看望了一下老人。“二丫头来看了看,啥也没说。”王金明说,这是他住到养老院第一次有人来看他。

      D   社会学家:老人需要“家的感觉”

      “赡养老人是我们每一个儿女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宁夏社会学学会会长陈通明说,全社会都应该去重视养老问题,因为他们在青壮年时期,为国家、社会都是作出贡献的人,身为子女更应尽全力让老人安幸福、快乐地度过晚年。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托养老人进养老院的多为子女较多的老人,甚至,有老人存在“被”送进养老院的现象。对此,陈通明认为,老人“被”送进养老院托养,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子女变相推卸责任。尽管目前从法律方面没有具体规定,但从道德层面上讲,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其实,从我国传统观念讲,老人们不愿意去养老院去养老。”陈通明说,老人更喜欢在家养老的方式,在家里生活起来方便、自由、有家的感觉。尽管,目前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方式还在逐步完善,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正在细化,但是机构养老毕竟抵不过亲人的关怀。换句话说,养老院是人们养老的硬件选择,但家庭的温暖则是人们“心灵养老”的软件,显然,为老人的心灵养老,并非是养老院可以完成的。

      “其实,身为子女只要平日里多一份孝心在老人身边,让老人时刻能感受到这份关怀,就足够了。”陈通明说,养老送终已是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责任,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明天。

      本报记者寇莉苹郎凯文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