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老人寄养园重担7年贴30万
发布时间: 2022-03-17

  78个孩子寄养在“悦苗园”,200多个孩子等着想进来。“悦苗园”的老园长吴忠伟已经70岁。他常常面对一再苦求的家长,心有不忍,却只能说:实在没法再多收一个了,请等等,请再等等。
  上海市政协委员沈宝肃把“悦苗园”的故事写进了提案:这家民办的残疾人寄养园专门接收重度心智障碍孩子,运作7年,因为经费问题步履维艰。

  剖析“悦苗园”的困境,得出的是“草根”公益机构遭遇的普遍难题。沈宝肃直言,残疾人寄养应当是一项公共服务,政府要为有志于此的公益机构作出完善的制度设计,主动清除它们的生存障碍。

  私房钱里拿出30万

  “悦苗园”窝在普陀区延川路上的一个居民小区里,围墙内传出奇怪的声音,像哭喊,像呻吟;透过栅栏门,偶尔会撞见无神却固执的眼睛,视线随外面的人影游移……

  “这里的孩子不被一般人接纳。”吴忠伟所说的“孩子”,生理上多已二十五六岁,但由于严重的智力和肢体伤残,心智停留在婴幼儿水平,有些因脑瘫常年卧床,有些坐轮椅度日,还有40多个虽能独自行走,可随时会做出自残或攻击他人的举动;“能够自己控制和清理大小便的,只有极少数。有时连家长都嫌弃他们。”

  重度伤残孩子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折磨―――如果不能交托寄养机构,孩子和家人都长期跳不出“牢笼”。这样的伤残程度超出了养老院、社区康复中心等的接受能力,于是家长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悦苗园”这类公益机构。据吴忠伟所知,上海目前仅有6家残疾人寄养园,远不能满足需求。

  “民政部门给我们的核定床位是60个,现在已经严重‘超载’。”和盈利性机构不同,充沛的“生源”非但不是“悦苗园”坐地起价的资本,反而带来“招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焦灼。

  “悦苗园”一直亏本经营。吴忠伟把寄养费压到了最低:每人每月1400元。尽管如此,仍有1/3家长不能交足费用。

  算上对重残学生加收的护理费,"悦苗园"月收入约111490元,减去开销,赤字4302元。

  "悦苗园"的支出清单上,列有房租、物业费、员工社保、伙食费、水电费、教材费用、药品费用、日常维修费等,每月46500元员工工资是大头---"平均到每个人,月薪不足1800元。"尽管尽了最大努力节省,吴忠伟仍不断贴钱:包括10万元启动费在内,7年来他共掏出了近30万元私房钱。

  "悦苗园"去年首次招聘了两名大学生员工,其中一个是被老吴视作接班人的范冰琳,可他不知道小范今后能去哪里找钱来贴补这个寄养园。范冰琳心事更重:以老吴的经验和人脉,"悦苗园"每年能断断续续收到20万元社会捐赠,她很怕自己做不到。政府应该提供托底资金

  "悦苗园"的艰难令沈宝肃心酸,他感动于老吴的付出,却不希望这成为常态:"做公益为政府分忧,怎能总让个人贴钱?"听说"悦苗园"的情况并非个案,沈宝肃问:政府能不能提供经济补助,以购买服务等方式来支持公益机构?"

  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的创办人吕朝,在从事公益机构"孵化"的过程中也常有同样的感慨:"勉力生存"是眼下国内大部分公益机构的状态,它们太需要政府支持了。

  "以我们'孵化'的公益机构为例,能获得政府经费的仅有1/3,其他靠企业赞助或自助存活。"而在香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给予的经济支持,占公益机构经费来源的60%-80%,且绝大部分公益机构都能进入政府资助名单---"政府补助为主,社会捐赠和服务收费为辅。"

  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副秘书长姬中宪指出:"我们一直强调社会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提倡公益机构拓宽筹资渠道。这没有错,但'悦苗园'这样的机构需要最基本的、托底的经费支持,而这应当是政府的份内事。"

  吕朝介绍,上海民政部门已在探索,比如通过公益创投、公益招投标平台让公益机构申请获取政府购买服务的资格。但是公益机构增长和公益服务细分正在加速,仅有民政部门作为服务购买方,"跟进"的力度和速度都不够。

  需要系统的制度设计

  "美国公益机构的经费来源,和香港有很大不同,它们以接受社会捐赠为主,政府购买和服务收费占比较小。"吕朝评价:"我们和这个模式的差距更大。我们不仅没有发达国家的慈善意识、公益氛围,还缺乏支持公益发展的系统的制度设计。"

  制度缺失导致的乏力,表现得很微妙。吴忠伟发现,企业为"悦苗园"捐赠,"一开始总是很热情,过一段时间就慢慢变淡甚至退出。"

  3年前,马来西亚商人AmandaLiu来上海开办了一家餐饮企业,同时认领了"悦苗园"的10个孩子,每月提供2990元资助。后来财务告诉她,"悦苗园"没有免税资格,企业的捐赠支出无法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仍要缴税;于是她不再直接捐钱,而让"悦苗园"提供购物发票,为他们报销。

  Amanda觉得企业的公益行为、社会责任感没有得到承认,她不理解:"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企业的慈善捐赠、公益捐赠都可以免税,如果捐赠达到一定金额,还可以再度抵扣部分税收,在这儿为什么不行?"

  "我们这里拥有免税资格的慈善机构、公益机构非常少,他们吸收了大量企业捐款。在不具有免税资格和公募资格的公益机构中,企业又更青睐公办机构,因为政府背景能带来更多自我宣传的机会。"吕朝认为,这是"草根"公益机构难以获取社会捐助的重要原因,"这需要以制度设计作有效引导。"

  公益事业需要整套的制度设计作支撑,在姬中宪看来,释放更多"公益代言人"的声音,也是制度设计的一环。"沈宝肃委员的建议提得很好,但这样的代表和委员还太少。人大和政协能不能增加新社会组织的成员,让他们参政议政,为新社会组织代言?"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