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理能力老人问题提出,专家呼吁重视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 2016-06-21

太和养老网讯: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平均6个老人之中,便有1位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就是说,差不多有六分之一的老人是需要得到专业的护理照顾的,如此庞大的数据说明了什么?也许中国在发展养老产业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党俊武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家庭受失能失智老人影响。12月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本市有20余万失能老人需要照顾,6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是失能老人,而目前本市在失能老人养老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专家认为应构建一个由居家护理、社区老年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机构等层次组成的社会支持体系。


“本市失能老人的形势也很严峻。”市老龄办调研处王少梅处长告诉记者,失能老人是指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顾的老年人,本市失能老人的数量也是在逐年提升,截至2010年末,本市有完全失能老人9.78万人,半失能老人12万人,失能老人在老年人中所占的比率在 16.9%左右,“通俗地说,就是每6位老人中就有1位是失能老人。”王少梅介绍说。


市南区乐万家老年公寓总院长宋庆辉告诉记者,他们是专收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院,目前有4个联院加上一个日间照料中心,共有300个床位全都住满了,其中失能老人就占到2/3了。失能老人照顾起来非常吃力,超负荷的工作量让不少人吃不消,直接累到“走人”,这也是其他养老院不愿收治失能老人的直接原因。据了解,目前本市有133家养老机构,但仅有30多所专收失能老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大多数养老机构不愿意收失能老人入住。


青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炜曾经对本市失能老人的整体状况进行过调查,她说,目前本市尚未形成与经济水平和老龄化趋势相适应的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护理服务行业,护理人员队伍缺口很大,护理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对此,李炜提出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首先需要大力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并加强资质认证,努力建成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护理员队伍。同时,对于专业护理人员应加大就业方向的导引,使更多年轻、专业的卫校毕业生加入到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队伍中,努力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品德优、专业好、适应能力强的专业护理员队伍。


BAIDU_CLB_fillSlot("322971");  “最重要的是根据失能、失智以及残疾和病患的不同特征,构建一个由居家护理、社区老年中心、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机构四个层次组成的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服务社会支持体系。”李炜说,根据失能老人的具体情况,居家护理适合没有精神症状、病情较轻的失能失智老人,主要给予生活护理;社区老年中心适合病情不是很重,但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的失智老人,老人就近“入托”社区老年中心,白天在老年中心,晚上回家;养老机构应主要接收躯体情况较好,没有严重残疾和躯体疾病的失智老人。有严重精神症状,或比较严重的残疾和躯体疾病的失智老人,则需要入住医疗护理机构。


王少梅处长则表示,目前本市养老机构的数量还不足以让全部老人都入住进去,因此应该鼓励多建为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尤其是针对目前失能老人数量增多的情况,培育和发展一批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是大势所趋,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明年新建的养老机构中护理型的要达到80%。”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