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
发布时间: 2016-05-21

太和养老网讯:养老服务业由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组成,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公共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身体、精神等需求的服务行业。浙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区之一,截至2013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97.83万人,占总人口的18.63%,高出全国近4个百分点。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5.61%。人口少子化、家庭小型化,以及因城乡青壮年人口流动导致空巢化的现象进一步突出。“六普”表明,浙江家庭平均人口为2.62人,远低于全国的3.10人。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态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养老服务各项举措,养老服务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率先把市场机制引入养老服务业、率先实现了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先达到每百名老年人3张养老床位的目标、率先实现了城乡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机构的基本覆盖、率先建立了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养体系等。
  “老有所终”是“中国梦”、“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我们要立足老年人对“幸福养老”的美好向往,认真研究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律和趋势,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融合”,努力实现“幸福养老”的目标。
  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
  在家庭、在社区养老,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也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根据“9643”的新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省96%的老年人享有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4%的老年人享有机构养老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补贴。
  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化。推动养老机构融入社区,朝着小型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形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建在社区的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分别形成生活自助型、生活援助型、持续护理型等多种类型的居所,既兼备居家养老管理系统的互动性,又实现机构专业服务在社区的覆盖,以规避单纯居家养老管理系统的风险和困难,如突发疾病等意外的发生等。到2020年,全省将有48万张养老机构床位,新增20万张左右,每百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床位数不少于4张。
  推动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要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成为配套设施较齐全、服务功能较完善的老年宜居社区。新的地产项目要按照老年宜居社区模式来构建,含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集居住、商服、度假疗养为一体。现有社区要逐步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较完善的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中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到2017年,全省将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中心约2.3万个,新增1.8万个,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并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圈,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
  探索政策创制人性化。发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居家是基础。子女是照护父母的最佳资源,但现代社会子女有心而无力,或受地域限制,或受时间限制,因此需要政府制订相应措施予以支持,以促其尽孝。如对家庭照顾人员免费提供老年健康、养老护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为承担主要养老责任的子女提供“喘息服务”、养老服务津贴;支持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与父母同住的,并主要承担养老服务责任的子女在某些方面可享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
  医疗和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
  医疗与养护服务相结合,是老年人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一。发展医疗与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对于提升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整合资源。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养老机构要设置引入医疗服务,有条件的要单独设置医疗机构,条件暂不具备的可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促进养医结合。
  进一步提升服务。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配备社区医、养、护一体的全科医生和护士,为老年人开展上门诊视、健康体检、保健咨询等服务,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护理、保健等服务。开展护理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轮训和继续教育,新增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6000名。
  进一步畅通政策。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应申请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让入住的参保老年人享受相应待遇。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难问题。
  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就是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应用为手段,整合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平台开发和终端运用等环节,建立“智慧养老”体系,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实时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
  数据信息化。对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包括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信息。在评估基础上,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进行信息化管理,为老年人确定养老服务方式、获得相关补贴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服务社会化。依托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如“96345”、“81890”或单独建设的“智慧养老”系统,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企业、社会组织对接起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快速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服务。
  应用智能化。在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植入信息化技术,借助智能应用手段,运用各类终端和传感器,使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处于远程监护状态,如倒地报警、血压跟踪测量、心跳监控等。目前,西湖区等地已在探索建设的“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将包括远程医疗保健、远程居家养老管理系统、远程情感关怀、远程文娱、远程教育等各类服务。
  政府和市场相融合的产业养老
  养老产业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扩内需、增就业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重点做好立法创制、规划引领、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等工作,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要素保障、财税保障、用房保障、权益保障、人才保障等政策,提高吸引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权益,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并不断成长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重点培育连锁化、规模化、集团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高的养老服务业品牌。探索开展“PPP”合作模式,推进社会力量和民资参与养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民资在资源整合及经营服务上的优势。
  有序培育老年市场。养老产业的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包括老年地产、老年旅游、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用品、老年娱乐文化、老年金融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优化发展环境,调整发展结构,逐步形成多领域、大规模、市场化的现代养老服务新业态。
  物质和精神相融合的文化养老
  养老的最高境界是文化养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判,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而是追求自身潜能、社会价值的充分体现。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更加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弘扬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真正实现联合国提出的老年人“独立、参与、照顾、价值、尊严”五方面原则。
  提供适宜的文化设施。切实加强规划布局,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设施、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照料中心等建设,积极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使老年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文化养老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赋予新的内涵,在养老机构名称、设施配备、功能设置等方面都要放大文化元素。如有的老年公寓取名“金色年华”、“阳光小镇”,使人备感亲切和温馨。如绿城投资建设的乌镇雅园,提出“学院式养老”,在养老机构里专门设立颐乐学院,放大老年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