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养老服务者有望获“职称”
发布时间: 2016-04-24

太和养老网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上海将培养更多养老服务专业资质人员。
  第四届“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今日开幕。上海市民政局近日在“伙伴日”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班”已经开班,全市1200名养老服务人员正接受培训,其中100名优秀学员,有望获得养老服务国家职业等级资质。
  养老服务者存较大缺口
  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班”已于10月29日在长宁区逸仙第二敬老院正式开班,从全市抽调的1200名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人员正接受理论教育与实际操练培训。
  在此之后,其中100名优秀学员还将继续进修,并获得类似于职称的养老服务国家职业等级资质,从而作为业务骨干,带领更多养老服务人员走上专业化道路。
  上海市民政局有关人士表示,作为全国首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迫切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服务人员5.4万名,其中养老机构服务人员2.4万名,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系统服务人员3万名,距离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同时,受养老服务行业公益性强、风险高、岗位待遇低等影响,上海的养老服务队伍还存在专业技术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为此,上海将加强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从政策机制上对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以扶持,在充实队伍数量的同时提高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等级资质的养老服务人员。
  年轻社会工作者增多
  上海市社团局副局长贾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上海社会组织的总支出已达3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各项委托的费用接近50亿元,占总支出额的17%以上。
  根据上海市社团局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已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12000家,较2000年增长了2.6倍,年均增速逾11%,每万名户籍人口拥有社会组织数超过8家,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已占总数的66%,且新增社会组织中,这两类组织的比重已接近四分之三。
  而且,社会组织的结构越来越优化,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特别是35岁以下从事社会工作的年轻人比过去明显增多。
  贾勇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每年硬投入达1.5亿元以上。今年4月起,上海实现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增强了社会力量自发成立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42个公益合作项目签约
  今年“上海公益伙伴日”活动,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园分别设立区县馆、行业馆、企业馆、媒体馆以及公益新天地园入驻机构展馆等五大展馆,重点展示全市的特色社会组织和有代表性的企业公益活动,以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公益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和成果,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将亮相媒体馆。
  已对接成功的42个公益伙伴间的合作项目,也将在伙伴日活动中现场签约。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