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怎样才能买得值
发布时间: 2016-04-08

太和养老网讯: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中国已提前进入了“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愈发不现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形式正在被提倡。近日,财政部、发改委、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时期,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有序推开,相关制度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成共识,但怎么才能保证买得值呢?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许芸认为,只有完善购买机制和程序,才能确保财政的钱用到刀刃上,才能买得值。她建议,应从社会组织资质审查开始,对公开招标、竞标、投标,资金拨付、效率跟踪、第三方评估、专业审计等全过程进行监督。“这关系到政府购买服务能否推得下去、能否取得实效。”许芸说道。
  许芸认为,《通知》在资金保障和加强绩效评价方面都有了详尽的规定。在资金保障方面,《通知》指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资金在现有养老支出预算安排中统筹考虑。对于新增的养老服务内容,地方各级财政要在科学测算养老服务项目和补助标准基础上,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在加强绩效评价方面则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养老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审机制,加强购买养老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体系中,要更侧重受益对象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养老服务,面广量大。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提上议事日程,意味着今后买什么、向谁买,怎么买得值,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许芸表示,“这些规定不仅对养老领域有重要意义,对政府其它部门今后开展购买服务也有启示和探索意义。”
  “这体现了公共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逐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以具体举措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要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
  对于政府购买价格定位的话题,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系主任郭竞成特别指出,虽然应与市场价保持一定的价差,但也应该确保民营机构能够从中获得继续经营的动力,而且财政还需要确保购买力度持续到后期,资金不会出现短缺、断顿的情况。
  其实,地方已经有了相关实践。江苏省苏州市已建立起从源头抓起的监督机制,包括社会组织的注册登记、年度检查和等级评估等内容。今年起,苏州还推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帮助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为今后承接更多的服务打基础。据悉,这两年,苏州市已注销登记131家社会组织、撤销登记行政处罚90家。南京市民政局也通过探索,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办法和项目流程管理办法,将各个环节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并不断完善。
  “总的来说,这项改革才刚起步,需要调试和磨合。”许芸表示,政府通过契约化、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交由市场来承担,引入竞争,势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大众。
  党俊武也认为,这些举措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从资金、制度上解决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老年人发挥引导作用,具备经济条件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让晚年生活过得更好。
  相关专家指出,说到底要实现政府权力“放得下”,社会组织也要能够“接得住”,政府部门应从公共利益出发,加强对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有限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