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以房养老政策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
发布时间: 2016-01-28
导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事实上,以房养老政策在部分城市早已开始试行,但效果尚不显著。最近一项抽样调查显示,63.2%的网民认为,以房养老还不太适用于中国。专家认为,老百姓对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误解。推行以房养老政策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图片来源:枫网)作为一项舶来品,以房养老政策已经在国内被谈论多年。然而,它给人的印象却是,听起来很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似乎很难。如今,超过半数网民不认可以房养老,再次暴露出民众确实顾虑重重。从制度设计层面讲,为了让以房养老真正惠及民众,其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的责任。应该看到的是,近年来,北京、上海、辽宁、安徽合肥、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地已对以房养老政策进行过试点,虽均未收获明显效果,但并不妨碍从中汲取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从实践操作中来看,尽管确实存在产品设计不合理、文化传统难以接受等问题,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政府责任没有到位。其中既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也并未真正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于是乎,由于缺少一种完善的信任保障机制,以房养老就成了麻秆儿打狼两头怕的局面,金融机构与房主双方虽然都有积极性,却都不敢轻易涉险。按理说,以房养老应该是一种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它发生在金融机构与房主之间,似乎并不需要政府太多干预,为何推不起来呢?必须意识到,即便不考虑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因素,以房养老也仍然迥异于普通的金融产品,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更容易出现市场失灵。比如,如何解决住房70年产权问题?如何应对人均寿命提高、房价波动等变化?如何同时确保金融机构与房主的利益?如何保证稳定的商业回报?诸如此类,许多问题都绝非金融机构与房主所能够解答,唯有依靠政府进行更为周详妥善的顶层设计。事实上,国外以房养老政策的经验正是如此,政府始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参与角色。比如,美国以房养老的制度设计上,就是由住房管理部门在金融机构与房主之间扮演托管者角色,当房主逝世之后就由其料理后续的拍卖、还款等事宜,而不是直接假手金融机构去处理,以期更好地保护双方的利益,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道德风险。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在于,政府以自身公信力为担保介入之后,交易双方都不再有前怕狼后怕虎的疑虑。从长远来看,推行以房养老政策有利于盘活资产和强化养老保障,势在必行。最重要的就是,必须由政府挑起重担,强化政府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快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一套包括资产评估、资产托管、信用保证、风险补偿、争议处置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并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上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才能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与房主的积极性,从而使以房养老政策顺利推行下去。(作者 宣华华)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