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诊断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发布时间: 2022-11-19
怎样诊断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推荐到首页 □ 《求医问药》2008年第03期1/2页12
  在人的胃和食管之间有一个特殊的阀门――贲门,该阀门具有单向开关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进入人体内的水和食物可通过人的吞咽动作从食管进入胃内,而且不会再返回到食管。当一个人的贲门括约肌功能失灵或腹内压增高时,胃内容物就会反流回食管。食管黏膜在胃酸的反复刺激下可出现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这种病变在临床上叫做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较高。在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生率为7%~15%,孕妇发生该病的几率则高达48%。在我国的北京和上海等地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8.7%。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是 患者在餐后或躯体前倾时或夜间睡觉时自觉胸骨后有烧灼感或疼痛、烧心、反酸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同时会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内反流至咽部或口腔。后者多在患者自觉胸骨后有烧灼感或灼痛感前出现。此外,若反流物刺激到患者的咽喉部可使其出现咽喉炎 若反流物被吸入患者的气管和肺内则可使其反复发生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有些人出现的非季节性哮喘就可能与其患有反流性食管炎有关。在临床上,对疑似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一般做一下相应的检查便可明确诊断。检查该病的主要方法如下
  1.内镜检查 用此法检查反流性食管炎准确率高,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病情的轻重。若在做内镜检查的同时为患者做一下食管黏膜活检还可将该病与其他类型的食管病变(如食道癌等)相区别。
  2.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 即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对该病的疑似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的连续监测。一般认为,正常人食管内的pH为5.5~7.0。当一个人食管内的pH小于4时,则可出现反酸的症状。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的各项参数均以此为基础。近年来,该方法已成为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对症状不典型或症状虽典型但治疗无效的该类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3.食管测压 即通过连续灌注的充满水的导管系统测定患者食管腔内的压力,以判断其是否有反酸的情况。对于经内科治疗失败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来说,这是一个辅助性的诊断方法。
  4.食管滴酸试验 即通过胃管向患者的胃内滴入一定浓度的盐酸,若患者自觉胸骨后有烧灼样疼痛,则为阳性反应,说明该患者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用该方法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准确性约为80%。
  那么,对反流性食管炎如何进行治疗呢?
  
  一、非药物疗法
  
  1.调整体位 让该病患者在进餐后保持身体直立的姿势,避免过度负重,不穿紧身衣服,放松腰带。患者躺下时可将枕头抬高15~20公分。这是改善该病症状的有效方法。
  2.减肥 肥胖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积极地进行减肥,力争使体重达标,尤其在睡前3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减少夜间胃酸的分泌。
  3.调整饮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以高蛋白、低脂肪和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为主,要限制咖啡因、酒精、酸辣食品和巧克力的摄入量。
  4.避免某些药物的刺激 有些药物,如黄体酮、茶碱、抗胆碱药、β受体兴奋剂、α受体阻滞剂、多巴胺和钙通道阻滞剂等能降低人的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二、药物疗法
  
  1.可使用H2受体阻滞剂 使用该类药进行治疗可使该病患者24小时的胃酸分泌量减少50%~70%,但该类药物不能有效地抑制患者因进食刺激所导致的胃酸分泌,因此该类药物适用于病情较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用的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病情较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2.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使用该类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能产生比使用H2受体阻滞剂更强更持久的抑酸效果。该类药物适用于症状较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病情较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任选其中的一种药物进行治疗。
  3.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 该类药物可增加患者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改善食管的蠕动功能、促进胃的排空,从而能显著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常用的该类药物有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吗丁啉)等。
  4.可联合用药 使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该病的联合用药方法是 患者可同时服用莫沙比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和奥美拉唑等抑酸药。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的疗程一般为3~6个月。
  1/2页12评论(0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