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祛风,通络,止血,消瘀)
发布时间: 2022-11-19

  [药 名]

  [拼 音] LUOSHITENG

  [英文名]Chinese Starjasmine Stem

  [来 源]、叶。

  [功 效],通络,止血,消瘀

  [主 治],筋脉拘挛,肿,喉痹,吐血,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

  [性味归经],凉。①《别录》 “微寒,无毒。”②《药性论》 “甘,平。”③《纲目》 “ 味甘微酸不苦。” ④《江西草药》 “性平,味淡微涩。”

  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 “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②《得配本草》 “入足厥阴经气分。”

  [用法用量],2~3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

  [用药忌宜] 《本草经疏》 “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药物配伍] ①《本草经集注》 “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②《药性论》 “恶铁精。杀殷孽毒。”

  

  [别 名]、石鲮(《本经》)、鲮石、明石、悬石、云花、云珠、云英、云丹(《吴普本草》)、石蹉、略石、领石、石龙藤(《别录》)、耐冬(《唐本草》)、络石草(《近效方》)、鬼系腰 (《外科精要》)、石薛荔(《医学入门》)、白花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山虎(《南京民间药草》)、过墙风(《广西中兽医药植》)、爬墙虎、鹿角草 (《江苏植药志》)、羊角藤(《广西中药志》)、乳风绳(《浙江民间草药》)、石气柑、万字金银(《四川中药志》)、沿壁藤、铁线草、风藤、折骨草、交脚风(《湖南药物志》)、合掌藤、双合草、剃头草(《闽东本草》)、石盘藤、过桥风(《江西草药》)、绿刺、酸树芭、膏链、软筋藤(《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处方名]、络石藤

  [商品名],以藤茎条长、叶多、色绿、干燥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地。药材主产江苏、安徽、湖北、山东。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晒干。

  [拉丁名] Caulis Trachelospermi原植物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稍浸泡,润透,切断,晒干。《雷公炮炙论》 “凡采得(络石藤)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考 证]《本草纲目拾遗》。

  [生药材鉴定],长短不一,直径1.5~5毫米,多分枝,弯曲,表面赤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细纹,散生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以节部为多,茎节略膨大。质坚韧,折断面淡黄白色。叶片对生,多数已脱落,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有时稍卷折,淡绿色或暗绿色,厚纸质。气弱,味微苦。以茎条均匀、带叶者为佳。[显微鉴定] 藤茎横切面,红棕色,其外有时可见残存的皮层细胞及表皮。皮层外缘有石细胞环带,石细胞类圆形,有的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中柱鞘纤维束环列,纤维壁厚。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茎的大部分,主为木纤维;木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多单个散在,也有2-3个并列。木质部内方有形成层及内生韧皮部,其内方尚有非木化纤维束和石细胞。髓较小,时有破裂,可见纤维束及草酸钙方晶。本品薄壁组织中有乳汁管。

  [中药化学成分](Arctiin)、络石糖甙(Tracheloside)、罗汉松树脂酚甙 (Matairesinoside)、降络石糖甙(Nortracheloside)、橡胶肌醇(Dambonitol)、 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加拿大麻糖(Cymarose)等。经薄层层析检查含有牛蒡甙(arcti-in)、络石甙(tracheloside)、去甲基络石甙(nortrache-loside )和穗罗汉松树脂酚甙(matairesinoside)。尚含1,3-二甲基肌醇(1,3-di-methylmyoinositol,dambonitol)。

(编辑 xyw)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