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
发布时间: 2022-11-19

  小儿腹痛 解痉止痛

  小儿腹痛是小儿常见的症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孩子捂着肚子,喊腹痛。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家长们懂一些卫生科普知识,审证求因及时处理孩子的腹痛,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1.肠道蛔虫,可发生轻微的腹痛,如果蛔虫太多,在肠道内集结成团,造成肠道梗阻,这时就会发生剧烈的持续性腹痛,伴有呕吐,甚至吐出或便出蛔虫。
  
  2.胆道蛔虫,有时窜到胆道内,小儿会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在床上或地上翻滚、哭叫。在腹痛发生前有吐蛔虫史。
  
  3.婴儿肠胀气,腹部膨胀,两拳紧捏,两腿间及腹部蜷曲。多见于一岁内的小婴儿,因过食奶类,糖类或腹内吞人了大量气体产生腹胀而导致腹痛。
  
  4.肠套叠,伴有呕吐,大便带血或呈果酱色。阵发性哭闹,间隙时入睡。
  
  5.急性胃肠炎腹泻。大便为稀水或稀糊状,常伴有发热。有饮食不洁史。
  
  6.阑尾炎,逐渐转移到右下腹,腹痛拒按,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7.嵌顿疝,嵌顿于外环处或阴囊内,质硬,小儿哭闹不安,常伴有呕吐症状。
  
  以上情况都属于小儿急诊,家长千万不要擅自处理,要尽早送到医院诊断、治疗,在病情未确诊前不要服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影响诊断。
  
  实际上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们经常遇到的是小儿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老人们都知道让孩子在床上趴一会儿,症状即可缓解。这种腹痛是单纯功能性的,没有器质性的改变。典型的症状是以肚脐周围痛为主,有的伴有呕吐,时痛时止,反复发作。腹痛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隐隐的作痛,重者出汗,面色苍白、呕吐。肠痉挛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诱因可以是感冒、局部受凉,大量饮用冷食冷饮,消化不良、便秘等。因此。为预防小儿肠痉挛的发生,家长要控制孩子的饮食,不要吃过多的冷饮或暴饮暴食。
  
  中医认为常见的小儿腹痛主要由于腹部中寒、脾胃虚寒、乳食积滞所致。腹部受寒,可由外而来,如冬季衣薄,寒风侵袭腹部;或夜寝袒腹而眠,寒邪直侵腹部;亦可为饮食大寒大凉,如过食冷饮,由口直人腹内胃肠。主要症状为,得温则舒,遇冷则剧,面色苍白,腹部拒按。常伴有呕吐、腹泻等。中成药可选用胃气止痛丸、附子理中丸治疗。汤药可选用9g乌药9g炮姜9g茴香6g白芍9g炙甘草9g陈皮9g木香9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脾胃虚寒是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较快,脾胃功能相对较弱,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所以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说。脾胃虚则易生内寒。主要症状为,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常反复发作,持续数日,面色s白,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九、小儿健脾丸治疗。汤药可用经验方9g茯苓9g白术9g乌药9g炮姜9g陈皮9g木香9g高良姜9g白芍9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食积腹痛,可由小儿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气滞中焦,食积脾胃,不通则痛。主要症状为,按之痛甚,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秽臭,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或有呕吐。中成药可选用保和丸、健脾消食丸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9g神曲9g半夏9g陈皮9g枳壳9g炒莱菔子9g焦三仙30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i.外治法、川椒、干姜等分,研末,每次1g冲服。配合外用药,可将葱白、生姜、豆豉、食盐适量捣烂,置于脐上神阙穴胶布固定。还可以让家长按揉患儿手上合谷穴,腿上足三里穴或腹中神阙穴疗效颇佳。
  

(编辑 xyw)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