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爱问知识人
发布时间: 2022-11-19

悬壶散人
[学者]足太阴脾经
冲门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①腹痛疝气;②崩漏、带下、胎气上冲等妇科病证。

府舍

【定位】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腹痛、积聚、疝气等下腹部病证。

腹结

【定位】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11肋间动、静脉;布有第11肋间神经。

【主治】①腹痛腹泻,食积;②疝气。
足少阴肾经
交信 (阴跷脉之郄穴)

【定位】太溪穴上2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约当复溜穴前0.5寸

【解剖】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等妇科病证;②疝气;③五淋;④腹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

筑宾(阴维脉之郄穴)

【定位】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直上5寸,约当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处

【解剖】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①癫狂;②疝气;③呕吐涎沫,吐舌;④小腿内侧痛。

横骨

【定位】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和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①少腹胀痛;②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等泌尿生殖疾患;③疝气。
四满

【定位】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肌肉、血管同大赫;布有第11肋间神经。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净等妇产科病证;②遗精、遗尿;③小腹痛,脐下积、聚、疝、瘕等腹部疾患;④便秘、水肿。

肓俞

【定位】脐旁0.5寸。

【解剖】肌肉、血管同大赫;布有第10肋间神经。

【主治】①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③疝气。
足厥阴肝经
大敦 (井穴)

【定位】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解剖】有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①疝气,少腹痛;②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④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

【定位】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正当腓深神经的跖背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中封 (经穴)

【定位】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凹陷中。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内踝前动脉;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①疝气;②遗精;③小便不利;④腰痛、少腹痛、内踝肿痛等痛证。

蠡沟 (络穴)

【定位】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1/3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前支。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疝气,睾丸肿痛。

中都 (郄穴)

【定位】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中支。

【主治】①疝气,小腹痛;②崩漏,恶露不尽;③泄泻。

曲泉( (合穴)

【定位】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解剖】在胫骨内侧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缝匠肌后缘;浅层有大隐静脉,深层有N动、静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N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证;②遗精,阳痿,疝气;③小便不利;③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足五里

【定位】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下方。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①少腹痛;②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③瘰疬。

.急脉

【定位】耻骨联合下缘中点旁开2.5寸,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处。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侧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少腹痛,疝气;②阴挺。

以上介绍了这么多穴。你可以交替使用。灸的时候顺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施以雀啄灸,每个穴位大约在2-3分钟以感觉到热而不烫,为宜。刚开始每天一次早晚都可以,最好固定时间,10次以后,改为隔日一次。若能配合中药茴香桔核丸,早晚各一次服用,每次3-5克。则效果更佳。
你要能买到一本针灸穴位的书最好。如果没有就用下边的链接。可以看看。主要是认清穴位所在的经络。至于穴位差一点。没关系。这个叫做穴不离经。在那条经络上边就可以了。






http //hi.baidu.com/smiaoshou/blog/item/372f951c5bc1fe8f86d6b6a5.html



回答 2009-06-2220 19
修改 2009-06-3006 04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非常感谢您的耐心,您很尽职尽责共0条评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