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五千年中华有气功中医气功如影随行(图)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华体育五千年 中华有气功中医气功如影随行(图)http //sports.sina.com.cn2006年02月07日08 25城市快报

陈列在天津博物馆的《行气铭》实物查看全部体育图片循环图片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看着古玉上的铭文,记者想起了清晨练习太极拳的老人。老人心无杂念,沉浸于呼吸的表情,仍然历历在目。难道这就是《行气铭》所阐述的行气方法?战国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得出这套气功行气的方法的呢?

  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 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那时就有用起“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病痛的记载。也有专家认为,古人向往长生不老,炼丹求仙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无论是治病,还是求仙炼丹,都是通过身心调练,达到养生目的的。

  养生健体是原始气功发展的基础,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气功确切的起始时间尚未定论,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气功专论,就是《行气铭》玉件上的铭文。

  中华有气功

  据陈小石讲,古人制作一件玉器很费时,一点一点地琢磨,像《行气铭》这样的古玉,至少要花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也许就是古代玉器上少见铭文的原因之一吧。那么,这几十字的铭文如此特殊,在古代又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目前多数专家肯定的认为,《行气铭》上的铭文记述着气功行气的过程。其实,“气功”一词在古代并不多用,而正式将气功作为一个名称使用是现代的事。有资料显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对“气功”两字作了全面解释。“‘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从此,“气功”一词流行开来,并成为各种练气养生功法的总称。

  《行气铭》上刻有的铭文内容,正是一种通过行气而达到养生的方法,符合当时古人希望长生不老、强身健体的思想。此种行气理论,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绵延了数千年,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很多领域推崇使用。无论是传统中医学还是学术思潮、体育竞技、武术拳法,都有相关气功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

  中医气功如影随行

  早在秦汉时期,气功作为一种重要医疗手段,已有专门著作,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天津南开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孙淑周介绍,气功与中国传统医药学有相应的联系。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已有记载。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气功导引术方面的相关著作。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发现两篇气功方面藏书,载在一卷帛书上。一篇是文字写的呼吸导引治疗哪些病种及治疗时所需用的呼吸方法,即治疗不同病种的方法。另一篇则是一幅《导引图》,图中共有40幅各种人体运动姿势的图像,且每幅图都注有文字说明。

  画面全为单个的导引动作,导引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图中注明了导引作用,并且注明了意识活动要与动作协调,而且已有模仿动物“鹞背”、“龙登”、“熊经”、“鸟伸”的动作。古代气功导引术实际上就是模仿动物动作的保健体操,也是古人在实际生活中与劳作相结合,推导、联想出此种保健养生操。从这些图像与说明中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病种及症状需采取不同的气功方法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和特点。

  “中医中讲‘气行血行’,就是气的运行与经络相通的道理。气功讲究用意念带动调整体内机能,使经络通畅,血脉运行。而导引则是通过动作促进行气的一种方法。无论是《行气铭》中的行气理论,还是《导引图》中的动作,从中医角度来看,都是通过动作而增加体内气的运行,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孙主任很骄傲地说,“我们的老祖宗的健身思想,即使在现在也是先进的,我们要做的只是继承和发扬。”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能不提的就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编了著名的导引术《五禽戏》。因为在古人看来,某些长寿的动物之所以能活得久,与它们的日常动作有紧密的联系。人们希望延年益寿,于是就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进行身体锻炼。

  《三国志》记载,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朽的经验常识,模仿五禽的动作,即虎、鹿、熊、猿、鸟五戏,创编了一套健身体操。华佗告诉弟子关普说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简要地介绍了《五禽戏》的由来以及临床上的应用。

  据资料记载,到了六朝、唐时,一些文人、道士根据前人经验又创造了《八段锦》。此套锻炼身体的方法简单易行,广为流传。即使在今日,花园楼宇间,仍然能看到人们健身的动作中,有《八段锦》、《五禽戏》所描绘动作,而这些健身动作所配合的呼吸规则,是与《行气铭》内容一致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