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尽寒灯天未晓,更香依旧
发布时间: 2022-11-19
养生之补气篇――黄芪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冬病夏治”的道理,这几年在三伏天贴敷穴位颇为流行。每年入伏的时候,各个中医院挤满了人,全是贴三伏贴的。

除了贴穴位、拔罐等外治法,三伏天养生更需要注意的是适当进补。

夏天本来就是生长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营养消耗量很大,需要好好补养。正所谓“春夏养阳”,以利于“秋收”和“冬藏”。

然而夏天又是特别难调养的季节。天热,人吃不好,睡不好,容易伤身。三伏天更是暑湿最甚的时候。湿气重的南方地区不用说了。以前北京比较干燥,夏天虽然气温高,还不会很闷热。可是今年入夏以来,北京雨水出奇的多,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有一场暴雨,空气中湿度很大,更觉得暑热难耐。

中医认为暑必伤气,湿重困脾。暑湿最能耗伤人的正气。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使得气随津脱,气津两虚。湿气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气虚,消化功能减弱。夏季心火旺又会克肺。老人们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就是这个道理。

虚者补之,要匡扶人体的正气,就一定要在三伏进补。

论补气良药,黄芪当属第一。平素体虚、中气不足的人,最适宜用黄芪进补。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而黄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中医讲黄芪性甘,味温,入脾、肺二经。它提升脾肺之气最为有力,能很好地加强人体的运化功能,起到强健三焦,补益五脏的作用,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和补肾,以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

洁古老人对黄芪的药效总结得最好。他说,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黄芪有如此强大的功效,故中医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以及对于大病初愈的调养,和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能用到黄芪。

三伏天暑湿伤气,用黄芪进补正当其时。伏天常见的暑湿伤气、头困身重、身体多汗、下肢浮肿、手足心发热、气虚型便秘、疲倦懒言等等症状,正需要黄芪的药力来化解。

夏季吃黄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黄芪粥。

做黄芪粥,要注意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汁加大米煮粥。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取大约30克黄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三十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

第二步,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十五分钟,再次滗出药汁。

第三步,重复第二步的动作。

第四步,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

黄芪粥提气作用很强,最适宜早上喝,一天都会有精神。

这个粥方中,黄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很平和,属于平补,在暑湿重的季节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点。气弱体虚的人,在三伏期间坚持每天喝黄芪粥,能够提升中气,增强免疫力,到了秋冬就不容易生病了。

对于体虚而又肥胖的人,黄芪粥最妙的是还有减肥的作用。身体的赘肉都是代谢不掉的废物堆积而成。喝了黄芪粥,人体的运化功能增强,赘肉自然没有存身之地了。

注意,黄芪粥是补虚的,实证不宜,阴虚阳亢者,有表邪者都不宜。而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则可以多吃。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我母亲给家里人吃黄芪之前,必定摸下脉,看看有无浮脉,也就是有没有表邪,来决定是否能吃。

不会把脉的人,也不用着急,只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感冒的症状就好了。没有感冒症状,就可以喝。

实在搞不清楚自己身体状况的人,可以去超市买一点荠菜或鱼腥草,吃一两顿,搜搜陈寒。第二天就可以喝黄芪粥了。

如果你象我一样,从立夏开始就坚持喝姜茶。那完全可以放心地在三伏天喝黄芪粥。可以从明天开始,停用姜茶,换用黄芪粥。因为,在前两个月通过姜的发散作用,体内的病邪应该都散得差不多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此时浊气已去,正有利于培养正气。正气一足,外邪自然不易入侵了。

黄芪粥,古已有之,前人亦有吟咏。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黄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写道 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诗中的黄耆就是黄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黄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们的餐桌上竟少不了这一道黄芪粥,病后喝,吃素时也喝。古代儒医不分,乐天东坡之辈想必也深谙药食同源之味吧。


养生之健脾去湿篇――荷叶粥2008-12-1221 18

荷叶的药理作用,说得形象一些,可以拿它的植物特性来比喻。它生于淤泥,却不染纤尘,所以能疏泄湿浊;它盛于炎夏,却青碧如水,所以能清除暑邪。

许多东西都可以解暑,但大半性偏寒凉,易伤脾胃。而荷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可解暑,却并不寒凉,不仅不伤脾胃,反而能够提升脾胃之阳气,健脾去湿。

荷叶是平性的,不凉不燥,其味苦涩。它是药中之淑女,润物细无声,不勉强从正面着力,故无伤身之虑。它去暑热不靠寒凉,而是以苦味入心,平息心火。心为血之府,心火一平,血热自消。它健脾胃也不靠补益,而是以涩味入肝,升发清阳。清阳既升,水湿得化,浊阴乃降,解除了脾胃之困,自然就改善了脾胃的功能。夏季苦热苦湿,经常喝一点荷叶粥,就可解热去湿,还能升发脾阳,健胃和中,几乎人人皆宜。

做荷叶粥,要用梗米和新鲜荷叶,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非常简单 用电饭煲熬粥,快熟时将整张荷叶覆盖在粥面上,不盖锅盖,煮两分钟后关火,焖一会儿即可。

第二种做法是外婆教的,风味更佳 用砂锅煲粥,以荷叶做锅盖,荷叶不接触水面。待荷叶煮软了塌下来,再换一张新的荷叶,直到粥熟。

荷叶粥是微碱性的,故能缓解疲劳和压力,并有减肥、降脂和降血压的作用。对于胃酸过多型胃炎、胃溃疡的人,也是很好的养胃餐。

荷叶粥很平和,在粥中加入别的原料如绿豆或薏米也可以。不过,我更喜欢什么也不加,这样才能完全地体会到荷叶的本味,非常的清淡,然而纯粹。



上一篇 养生之补气篇――黄芪粥下一篇 养生之补血篇――当归炖鸡蛋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走过的路才属于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