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中药妙用
发布时间: 2022-11-19

  中医药治疗痤疮有妙方


  颜面痤疮,即平时俗称的&ldquo 青春痘&rdquo 、&ldquo 粉刺&rdquo 。男女均可患之。因好发于青春期,又因痘内有白色糊状粉质物,故称之。

  痤疮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女性就诊妇科者亦不在少数,多发生在颜面、胸背部,有的生在臀部。初起如丘疹,与毛孔分布一致,呈分散状,如果继续发展可发红疼痛,甚至顶部出现小脓疱,溃破,痊愈后有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疤痕,也有的会形成结节,严重者,当脓疱溃破后会形成多处窦道,成橘皮脸,成为美容之大敌。中医对痤疮早就有记载,隋朝《诸病源候论》曰 &ldquo 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rdquo 痤疮的发生,中医认为多与机体内热,气血失调有关。由于生活调摄失常,过食辛辣炙烤燥热之物,过度熬夜,性情急躁,七情内伤等因素,易于助阳生热,造成气血失调,伤于脏腑、经络,而功能紊乱,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痤疮多发生在颜面、胸背部。临床发现,女性痤疮又与生殖内分泌激素有关,每当月经来潮面部痤疮发生,经行后自行缓解,呈周期性发作。月经不调,尤以月经后期、闭经者更易发生痤疮。西医认为,痤疮多与皮脂腺分泌过多,将毛囊口或皮脂腺堵塞,如果再有细菌感染,可致化脓性毛囊炎

  有一位大学2年级女生,面部痤疮发作4年,月经不调,经常闭止不行。生活习惯很不好,无一定的作息时间,常深更半夜不睡觉,喜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不喜欢吃青菜,大便秘结,甚至4~5天才大便一次,十分困难。曾去多家医院就诊,用过硫磺乳剂(外洗)、泰尔丝、痤疮膏、颠倒散、三黄洗剂等均无效,又由于月经不调,吃过达英-35,曾一度好转,一停药痤疮依然如故,苦恼至极。她来我处治疗,就诊时见其面部痤疮,疙疙瘩瘩,大小不一,有的发红,有的有脓疱,有的硬结,且背部、臀部都有痤疮,有时坐都坐不下去,疮疤疼痛。察其舌苔薄黄,舌质微红,脉弦数。根据病情,我认为这位女生是内热炽盛,热伤冲任,故痤疮频发,月经不调。给予清热泻火,调理冲任。药用当归、黄芩、黄柏、山栀、大黄、龙胆草、生地、土茯苓、鸡血藤、香附、红花、益母草等,并用药渣外敷面部,同时用浮萍煎水洗脸及药渣外敷脸面。并嘱其及时调理生活习惯,忌食辛辣助阳之物,保持大便通畅,面部勿乱涂所谓&ldquo 美容&rdquo 的霜、膏之类。以后根据其临床症状之不同,在此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变化,共治疗3个月,痤疮不再发作,月经也趋于正常。以后又巩固3个月,病愈。该女生治愈后,她同学及亲友又来了好几个,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后来传到韩国人的耳里,有位男性韩国人也挂妇科号来就诊,一时传为佳话。

  痤疮的中医治疗,应结合体质与生活习惯,以及症状表现辨证论治,绝不能&ldquo 头痛治头,脚痛医脚&rdquo ,要整体全面分析,进行治疗。一般来说,用药法则是清热凉血,养阴泻火,淡渗利湿,活血化瘀。常用清热凉血药有黄芩、黄柏、山栀、龙胆草等。养阴泻火药有生地、麦冬、知母、石斛等。淡渗利湿药有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等。活血化瘀药有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调理月经药有当归、川芎、鸡血藤、香附等。如果大便不通畅加生大黄。另外金银花、天花粉、鱼腥草等对治疗痤疮都有特殊疗效。同时用浮萍煎水洗脸,及用药渣外敷脸面,临床应用都有较好的疗效。有人试用石膏制成面膜外敷也有疗效。除治疗外,患者的生活调理也很重要,勿食或少食辛辣炙烤燥热之物,勿过度熬夜,性情开朗勿急躁,控制情绪勿七情内伤,保持大便通畅,勿乱用化妆品,以防过敏等,这些对本病防治均有益。最后再忠告一句,痤疮有脓头时千万不要挤压,尤其是在鼻三角区,以防感染,挤压后还易留下疤痕。

  中药治疗化痰清热

  见咳止咳害处多

  很多患有老慢支、哮喘等呼吸疾病的病人,家里都常备一些抗感染、止咳、平喘的药物,一旦咳嗽、咳痰症状加剧,即自行服用止咳药。其实,止咳类药物大多为单纯的镇咳药,对于无痰的干性咳嗽,可以用它们来压制。但如咳嗽伴有黏痰、黄痰,单纯的镇咳不利于痰液的排出,反而会加重病情。此时,应当选用的是祛痰药,把痰变稀,黏稠度降低,使之容易排除,这样就会减少痰液对气道的刺激,间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传统中医也认为,素有咳喘的病人之所以反复发作,是因为体内有痰邪作祟。这种痰是一种伏痰,又名宿根,颇为顽固。《内经》中有关于&ldquo 聚于胃,关于肺&rdquo 的论述,认为脾胃不足,痰浊内生,阻于胃而上逆犯肺,导致咳嗽,咳痰。明代医学家虞抟认为 &ldquo 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rdquo 并举例用南星、半夏、陈皮、枳壳之化痰理气之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讲到 &ldquo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rdquo 。曙光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黄吉赓教授对于因痰导致的咳嗽诊治,认为痰属于阴,只有火气的激越,才会导致咳嗽、上气,擅长应用小柴胡汤类方以和解清化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因此,祛痰法是中医治疗咳喘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化痰清热有良药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中西化痰药物也很多。西药应用较多的是黏液调节药,如沐舒坦之类。中药也有很多,如金荞麦片,复方鲜竹沥,化痰净等。经多年临床验证,贝羚胶囊化痰作用切实可靠。贝羚胶囊是在古方猴枣散基础上化裁而出的,由川贝母、羚羊角、麝香、沉香、天竺黄、青礞石、硼砂、猪去氧胆酸八味组成,构思巧妙,配伍精当,具有良好的化痰清热、止咳平喘的功效,对于咳嗽、咳黄痰或白黏痰,咽中痰多,胸闷气喘等症状能够明显改善。方中的主药川贝母,中医认为其性寒质润,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软坚散结的作用,《本草汇言》中明言本药可开郁、下气、化痰。现代研究也表明,该药含有川贝碱、青贝碱等成分,有明显止咳祛痰作用 羚羊角是一味名贵中药,性寒味苦,有良好的清肺解毒功效,和川贝母合用,增强化痰清热的作用 青礞石、天竺黄质重性寒,可豁痰清热,对于稠黏老痰、顽痰有很好作用 硼砂内服可清肺化痰,现代研究表明,其溶液偏碱性,而碱性溶液中,痰的黏稠度降低 猪去氧胆酸是从猪胆汁中提取的胆烷酸,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沉香质重而性沉降,可以纳气归肾。诸药合用,化痰清热之功能增强,痰热既去,咳嗽自平,且为中药制剂,副作用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