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灵芝临床应用的评论
发布时间: 2022-11-19

赵一2005-12-1313 26 40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年9月第1卷第6期

灵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Fr.)karst]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一部)收载为法定中药材 国家卫生部批准灵芝作为食品新资源,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灵芝药食兼用的地位。最近《美国草药药典与治疗概要(AmeriˉcanHarbalPharmacopoeiaandTherapeuticCompendium)》也收载了灵芝,这表明灵芝的现代研究、开发与应用已受到美国医药学界的重视[1]及世界各国的关注。

灵芝在中国作为药用已有悠久历史,《神农本草经》(距今约2000年前)已将灵芝列为上品,记载赤黄,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2]。以后历代医药学家均有对灵芝的论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灵芝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可补五脏之气,轻身、延年、疗虚劳等[3]。由于历史原因及条件,灵芝临床应用系统科学的研究却很少,实践是检验疗效的标准,临床疗效是检验灵芝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笔者将近年来对灵芝临床应用报道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供为灵芝进一步开发研究作参考,见表1。

表1灵芝制剂临床疗效的综合分析[1,4](略)

从表1可看出灵芝制剂对消化道癌(合并化疗)、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肝炎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高血压神经衰弱与白细胞减少症等均有程度不同而较好的疗效,综合3643例,显效以上为48.9%,总有效率达85.6%,且未见毒副反应报道,此与古今中外认为灵芝可用于防治疾病且无毒性的经验相符,值得推广。但综观临床验证资料所用灵芝制剂、剂量与用法尚不够规范 病例观察多数缺乏对照组与双盲法的运用 疗效评定也不够详尽等,这给综合分析的客观评价带来一定的限制。

关于灵芝防治疾病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考虑 (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具有实验性抗肿瘤、免疫调节、降低放化疗副作用、镇静、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脂、降血糖、平喘、保肝、抗缺氧和抗衰老等广泛的药理作用[5,6],对临床治疗消化道癌、慢性支气管炎、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是相适应的,即功效与主治相符 (2)灵芝的化学研究表明,灵芝约含200种化合物,所含多糖类(目前约分出34种化学结构),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等。三萜类目前从赤芝子实体和孢子粉中分到了112种,其中如灵芝酸(ganodericacid)A、B、C和D能够抑制小鼠肌细胞组胺的释放 灵芝酸F有很强的抑制血管紧张素酶的活性,可能与降血压有关 赤芝孢子酸A对实验性小鼠转氨酶升高有降低作用 赤芝孢子内酯A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 GanodriolF等有抗HIV病毒的作用等。总之,灵芝多糖和三萜类可为灵芝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他尚有核苷类、甾醇类、生物碱类、呋喃衍生物、氨基酸多肽类、无机元素(Mn、Mg、Ca、Ce、Sr、Ba、Zn、Fe、P、B、Cr、Ni、V、Ti、Ge等)、脂肪酸、长链烷烃等,灵芝的成分可达几百种,值得进一步研究,说明灵芝的功效与主治有较明确的物质基础[1]。(3)灵芝(多糖)“扶正固本”可视为灵芝的最根本作用。结合现代医学即增强机体器官系统功能(强心、保肝、促造血、增免疫等),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具有调节作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抗应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灵芝促进蛋白质、RNA、DNA合成,增强DNA多聚酶活性,促进细胞基因mRNA表达,这些可为生命活动基础分子水平表现,最终加强机体稳态(Homeostasis),防治疾病[4,7],故灵芝可视为人体整体平衡的调节剂。

目前,日本、韩国、东南亚、加拿大、美国均重视灵芝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笔者于2000年美国考察时见美南新闻每日有“花粉与灵芝可以治肝癌”的报道。为此,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灵芝,合理地应用和正确地评价,若不实事求是地宣传介绍灵芝,反而会妨碍其发展。愿中医药宝库中的珍品灵芝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中国,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1林志彬.灵芝的现代研究,第2版.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57 284-309.

2神农本草经.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1-22.

3李时珍.本草纲目(下册),28卷.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08-1712.

4王爱成,李柏.灵芝,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5-89 23-24 910-117.

5齐元富,李秀荣,阎明.灵芝孢子粉辅助化疗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 554-555.

6赵一.调节平衡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医学与哲学,1998,增刊 48-50.

7王祥礼,孟昭阳,王翠萍.灵芝菌液治疗失眠症60例.中国医药学报,2001,16(1) 47-49.

作者单位 530001广西中医学院

(收稿日期 2003-09-05)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