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知识太极拳、太极剑和健身气功
发布时间: 2022-11-19
首页>>全民健身>>健身气功>>正文健身知识 太极拳、太极剑和健身气功时间 2009-5-1317 31 36点击次数

太极拳、太极剑

太极拳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历史悠久,有十几家流派。太极剑具有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健身价值。其动作包括抽、带、撩、刺、击、挂、点、劈、截、托、扫、抹等主要剑法和各种身法、步法。可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习。

太极剑是太极门中的短兵器,属内家剑法。其剑法特点是剑走轻灵,尚巧妙,以静御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太极剑套路结构正是以此为原则,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因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二、太极拳、太极剑的主要健身作用

(一)对脑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

习拳、舞剑要求精神专注,意动身随,内外结合,完成动作连绵不断,一气呵成。这些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人体活动,是依赖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所调节的,对大脑是很好的锻炼。进而调整身体诸系统的功能,使其趋于正常。

(二)对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循环系统起着良好的作用

常练太极拳、剑,会有腹鸣和指尖酸、麻、胀、热等感觉,这是畅通经络的反应。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动脉血管得到柔和、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供氧能力,也促进了淋巴的新陈代谢。

(三)提高肌肉质量,锻炼全身关节

太极拳、剑螺旋式的圆形动作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都能参加活动,长期演练使肌肉能均匀丰满、柔韧而有弹性。同时全身各关节也都得到多方位的、幅度较大而柔和的运动,从而保持关节的柔韧性。此外,肌肉牵引关节和骨骼运动,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有助于骨骼的强健。

(四)可使呼吸逐渐调节到深、长、细、缓、匀,并增加氧呼吸的次数。

练太极拳、剑时,始终要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把胸部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肺部舒适,腹部松静而又充实,既有助于呼吸的调节,又稳定了身体重心,还可对内脏起到按摩作用。

(五)对各种慢性病能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

练太极拳、剑有益于体弱有病者,如 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肺病、干血痨、风湿寒腿、关节炎、糖尿病遗精内痔等。

三、练太极拳、太极剑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做习拳剑前的身心准备和收势后的恢复。太极拳、剑运动和缓,一般做3―5分钟的准备活动即可。习拳舞剑前可先散步,再活动一下四肢和躯干;精神上要做到心平气和,思想集中。收势后仍应保持和练习时一样,精神不可散乱,缓慢散步后恢复正常活动。

(二)学太极拳、剑时,姿势一定要正确,动作要合乎规范,否则错误动作定型后较难纠正。特别要注意经常持久地练,才能获得增强体质的良好效果。

(三)练习太极拳、剑时要选择适宜环境。就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空地进行。

(四)每天黎明或傍晚练拳、舞剑均有益。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锻炼时可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活跃起来,稍平气息,对睡眠有益。工间休息练习拳适于脑力劳动者。

(五)练习太极拳、剑应掌握好运动量。一般健康者每天可练习1小时左右为宜,体弱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

(六)饥饿时或饱食后都不宜练拳舞剑。一般饭后隔半小时以上再练习;锻炼后不宜立即吃饭或大量喝水,最好能隔10―20分钟后再吃饭。

(七)练拳、舞剑,衣着要舒适。

健身气功是医疗与体育相结合的健身运动,也是气功的一种派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用入静和调节呼吸相结合,进行身体锻炼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气功锻炼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整机体的机能,控制机体的活动规律,以达到肌肉放松、精神安定、思想入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的自我锻炼方法。

气功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有意识地按练习功原则,循序渐进、慢慢地控制活动,缓和情绪反应,使人处于非常舒适安静的境地,从而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

所谓“气”,主要是指人们所呼吸的空气和人体内在的“元气”。所谓练气,就是指锻炼人体内部的元气。气功就是一种锻炼元气、增强体质的功夫。气功分静功和动功。静功包括坐、卧、站等姿式,用调息)即一呼一吸为一息)、意守(练功时把意念活动集中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或空间的某一实物,或意想某一词义)等法。如放松功、强壮功、内养功等。动功为柔和而有节奏的肢体活动和自我按摩等方法。

气功一般包含有调身(姿势)、调心(入静)、调息(呼吸)等三方面,这三方面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对机体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气功对人体的各种器官和许多系统有良好的作用。

二、气功的主要健身作用

(一)气功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在气功锻炼中,意念入静,神经系统处于内抑制状态,对机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入静能消除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加强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改善全身脏器的机能状态。加强大脑皮层的调节机能,改善全身脏器的机能状态。

(二)气功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练习气功能促进血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脉搏跳动增强;练功后,心率有相应的减慢;深吸气时,心脏搏出量增加;深呼气时,心脏回血量也增加。利用呼吸锻炼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减少心脏耗氧量,增强心脏功能。

(三)气功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练气功时,由于腹式深呼吸,腹腔器官受到有节律的“按摩”,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

(四)气功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练功时,以腹式呼吸锻炼为主,横隔活动幅度可较平时大3―4倍,呼吸频率和每分钟的通气量也减少,身体的耗氧量减少,能量代谢率也减少,这种状态称为低代谢生理状态,有助于减速少身体能量的消耗,重新积聚精力,获得健康。

(五)气功对内分泌腺的作用

练功入静时,大脑皮层处于内抑制状态。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各内分泌腺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受神经体液的支配,因而可以保持内分泌的协同作用来适应机体的需要。此外,气功锻炼能使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蛋白质更新率变慢、酶活性改变,并使免疫功能强化。

三、练气功应注意的事项

(一)练气功,一般要遵守下面几条原则

1、松静自然。练功时,身心(身体和精神)都要放松。首先身体要放松,衣着也要宽松,不勉强用力维持身体姿势。总之,练功时要放松3肌肉(尤其要放松小腹部),求得自然。其次,精神放松,心情愉快、稳定。

静的要求就是练功时思想意识全部集中在练功上,减少思潮起伏的现象,减弱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有时肢体重量的感觉亦消失,进入安静状态。

2、意气合一。练功时,练意(控制意念)和练气(调整呼吸)结合,要以意领气,即思想要稍着意于呼吸,用意念调整呼吸的节律、长短、粗细、快慢,并进而用意念带领或跟随气的运行。

练意的功夫在于“静”,练气的功夫在于“细、深、长、慢、稳、悠、匀”七个字。强壮功、放松功着重练意,内善功着重练习气,但各种气功都强调意、气结合起来练。

3、动静结合。气功偏于安静,缺乏必要的活动性,因此,还应进行其他体育活动,才能收到较全面的健身效果。各种运动安排在练气功之后,先静后动。

4、循序渐进。气功是一种功夫。功夫要经常练习和逐渐积累才能达到纯熟地步,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姿势、呼吸方法由易到难,入静方法逐步深入。练功时间最初短些(15―20分钟一次),以后长些。

(二)练好气功,还应注意以下具体问题

1、练功前10―15分钟,停止阅读书报和文体活动,有大小便须先解去,做好练功准备。

2、练功时间可自己掌握。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揉两眼,然后缓缓起立,活动四肢。

3、练功时如有呼吸短促不畅、烦躁不安,多由于呼吸方法不恰当或姿势不正确,或精神不愉快、不想练功,或思想开小差所引起,应查出原因加经纠正。

4、练气功时或练功后发生头痛、头昏、头重等症状,多由于呼吸用力或急于求成,或由于情绪波动而引起,应查出原因加以纠正。

5、空腹和饱饭后、不宜练功。

6、在发热、腹泻、重感冒或疲劳等情况下,暂停练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