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炙如何治疗中风
发布时间: 2022-11-19

  对中风病针灸治疗之浅识

  古代文献根据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ldquo 卒中&rdquo &ldquo 偏枯&rdquo 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状作为辨证与治疗的依据。本病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我国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很高,同时死亡率也不低,约有70%的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就大大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国家每年也为此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就此而言,中风病的治疗,尤以早期治疗为佳,特别是在中风先兆期,如有眩晕、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先兆症状时,早期针灸介入治疗,可以预防及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当然,若脑卒中已发生,那么针灸治疗的介入时间,笔者就个人的临床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1.1 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我院脑外科自开展了&ldquo 脑立体定向手术&rdquo 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脑立体定向术后,患者在ICU监护期,经西医药物治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随机选择了术后清醒的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 年龄最小40岁,最大84岁。针灸治疗后发现,早期介入治疗在术后不同时间,病人反应不同。所有选择对象针灸治疗时取内关、三阴交及患侧肢体的体针,予平补平泻法,电针选疏密波,留针30分钟,太冲穴予重泻以平肝潜阳。因水沟穴刺激性较强,可明显促进脑血循环,故在此时笔者未敢冒然取之。治疗后发现术后血压平稳在3天之内的患者(血压为140/90~160/110 mmHg),血压在针后一天内波动较明显,有31例血压升高,部分病人情绪较针前烦躁,特别是在针后约半小时,血压升高明显,范围在20~40 mmHg左右,未见血压下降者。在生命体征平稳3~7天以上的患者针灸予同法治疗,血压波动现象明显减少。所以,对于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就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而言,针灸早期介入,笔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在3天后为妥。

  1.2 中风病中的脑血栓形成与脑梗塞,即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多见。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异物,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运行,并堵塞脑动脉,导致其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死。又分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栓塞。脑检塞发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即发生偏瘫。在脑血栓形成发病后第一周内,坏死灶中央的脑神经细胞即已经死亡,为不可逆性的损害,但在坏死神经细胞与周围完全正常的脑组织之间有一个范围大小不等的环形&ldquo 半暗带&rdquo 。在&ldquo 半暗带&rdquo 内有大量受到损害程度较轻、并未死亡的脑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肿胀、代谢紊乱,功能暂时丧失。如临床治疗不及时,治疗不当,可使&ldquo 半暗带&rdquo 内大量受到损害的脑神经细胞死亡,坏死灶扩大,使病情恶化。在脑血栓形成的第1周内,坏死灶中央可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ldquo 半暗带&rdquo 内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栓塞是栓子进入脑循环,栓塞在脑动脉血管内,使被栓塞的血管所供应的区域发生脑梗死,梗死区的病理改变与脑血栓形成基本相同。

  对于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而致的中风病人应及时尽早进行针灸治疗,在发病的第一周内进行针灸治疗较好。针灸早期介入治疗可减轻&ldquo 半暗带&rdquo 内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损害,可减轻病残程度,抗脑水肿治疗一般西医在发病3~6小时开始,连续治疗5~7天。针灸治疗应同期进行。我院脑梗塞病人在CT确诊后,便行针灸及西医药物综合治疗,因病人求医时间大多超过发病后3~6小时,经确诊后,针灸介入治疗时间大多在发病1天后,但疗效明显优于以前在发病1~2周梗塞急性期过后患者的疗效。

  2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区别治疗

  这里只谈针灸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即急性期阶段。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没有大的区别。现今医学发展迅速,目前中风病的治疗,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可予&ldquo 开窍启闭&rdquo &ldquo 平肝息风&rdquo ,可选内关、水沟、三阴交、太冲等为主穴治疗。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系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有补肾滋阴、生髓之功。肾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可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恢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颠,泻水沟可调整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笔者对脑出血的病人,在病情稳定一周以上尚用此法,以防血压升高,同时配相应的体针。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不用头针及舌针,在恢复期亦慎用。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只要血压平稳在140/90 mmHg以下者多用百会,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 有语言障碍者加语言区,以及配相应的体针,如风池、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也可用舌针治疗。

  3 对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的看法

  就现今时期还尚可,对日后的发展而言,有些过于简化。能否借鉴康复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6级评定,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PULSES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等等,加以细化量化使针灸疗效判断标准更加完善、科学。

  4 对各种兼症的针刺治疗

  4.1 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 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ldquo 醒脑开窍&rdquo 法。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治疗,硬瘫电针用连续波,软瘫用疏密波。上肢瘫用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 下肢瘫用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的井穴,予三棱针点刺放血 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 也可用舌针治疗。在体针治疗时予健侧与患侧肢体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疗效优于只取患侧或健侧者。

  4.2 语言障碍 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4.3 面瘫 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4.4 吞咽困难 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4.5 二便失禁 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ldquo 醒脑开窍&rdquo ,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