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药膳进补的五大原则
发布时间: 2022-11-19

  每年立冬后,一些病弱体虚者常在家自制药膳进补,也有不少商家打出冬季药膳进补的招牌。然而,因食用药膳不当而致病者大有人在。

  中国传统的药膳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可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如果不具备中医药知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难免会误入歧途。

  药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药。在4000余种常用的中药中,有500种可作药膳原料,其中比较安全且味道可口的大约有60种,如天麻、人参、杜仲、茯苓、当归、沙参、陈皮、珍珠粉、冬虫夏草、草决明、天冬、丁香、黄芪、白芍、党参、枸杞子、甘草、麦冬、鹿茸、山药、熟地、灵芝、首乌等,以植物药为主。这些&ldquo 药食同源&rdquo 的中药与食物配伍应用时都需要遵循中医理论,使它们之间的作用互相补充,协调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差错或影响效果。中医对药膳有着严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药物配伍禁忌、药膳与食物配伍禁忌、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

  在应用药膳时,还要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选料与加工、烹调技术等,并要掌握药膳应用的基本原则

  1、辨体施食。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体质可因遗传、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而有所不同,不同的体质在生理、病理、心理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制作和食用&ldquo 药膳&rdquo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ldquo 辨体施食&rdquo ,即根据各人体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才能调整体质,在防病于未然的同时,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在运用药膳时,还要考虑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情况。

  在药膳治疗中,要注意食疗中药材的性味。一般来讲,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生姜、大葱、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荸荠、马齿苋、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

  就五味而言,酸味食疗中药,能收敛、固涩;苦味食疗中药能清热、降气、泻火、燥湿;甘味食疗中药能补养、调和、缓急止痛;辛味食疗中药有发散和行气等作用;咸味食疗中药则能软坚散结;淡味食疗中药能渗利小便。

  2、美味可口。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并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通过与食物的调配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

  3、优选药材。药材的选用一定要新鲜优质。还要注意其色、味的纯正,外形的美观。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

  4、科学烹制。一般可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气味时,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以减少对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药膳的烹调,主要以&ldquo 炖、煮、煨、蒸&rdquo 为主,最后都成为&ldquo 汤&rdquo ,这样可在较长时间的受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有效成分,以增强功效。

  5、适量有恒。&ldquo 饮食有节&rdquo 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对于无病者可适当食用某些保健养生膳。患病者还应当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药膳。而在疾病康复期或对某些慢性病患者,用药膳调治可能更为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药膳虽有不少好处,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RX)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