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精神形态与思维结构
发布时间: 2022-11-19

  
    我们所说的精神形态实际上就是学术界所讨论的认识论中的思维结构或思维范式。
  
    对认识的认识即认识论问题,是一个困扰人类已久的哲学难题。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活动范畴引入认识论,达到了对于认识论问题研究和理解上的科学性。目前,我国哲学学术界对于思维范式即思维结构的滞后带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困难已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有必要彻底更新或转换我们的传统思维范式或思维结构。--不过,笔者认为,这些探讨基本上还是抽象的,即仍以未彻底转型的思维结构来探讨的,因为它们并没有与现实的具体的人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将认识论问题与现代人生哲学理论联系起来,希望通过将思维范式即思维结构与精神形态联系起来探讨以达到对认识论问题的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理解,并进一步加深对于人生发展规律的理解。
  
    当然,我们探讨认识论问题主要不是出于对理论的兴趣,而是要通过对思维结构的特征和特点,特别是思维结构的转化规律的具体把握,为我们建构科学合理的思维结构提供指导,帮助我们自觉地、合规律地实现人生。真正科学的人生哲学理论必须通过对认识论和价值观的研究来帮助我们建立起科学的精神形态、思维结构,或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我们同化、认同、接受、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客观的知识框架和基础。
  
    其实,有了前面对人生问题的基本探讨,读者就不难理解 学术界对思维范式、思维结构云里雾里的探索,说到底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发展的不同境界即精神形态的相互转换或转型问题,亦即精神" 格式塔" 的升级换代问题。
  
    人的认识,是在与他的行为、行动相区别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事实上二者很难区分开来,在活动的意义上,二者是统一的。就认识是一种精神现象来说,它与人的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翻开任何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都会找到 人的意识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在社会劳动中)的产生。
  
    在人的认识与它的行为或行动统一于人的活动这一点上,王南教授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早在其博士论文《人类活动论导引》(注1 王南 《人类活动论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中,他就具体地理解了这一点。他认为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深层的内在的同一性," 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必定是相互映显的,一个时代的理论活动的基本方式即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必定是对于实践方式的表达,反之亦然" 。(注2 见王南 《论哲学思维的三种范式》(《江海学刊》1999年第5期)和《哲学的分化 公域哲学与私域哲学》(《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等论文。)他认为这种理解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并认为我们今天的哲学思维已由" 世界论或本体论范式" 、" 意识论或认识论范式" 进入了" 人类学或人类活动论范式" ;哲学将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层面――科学性、公共性的公域哲学(社会哲学等)和私人性、个性化的私域哲学。--这既是对人类哲学的、理性的、成熟的认识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也是人类理性认识成熟的标志。在《私域哲学的复活》(已发网上)一文中,我具体地讨论了私域哲学在当代复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私域哲学就是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现代人生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类先秦哲学的哲学。这种哲学充满人文精神关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科学的理论一旦成熟,就会转化为具体的、特定的" 知识" 。
  
    每一个精神形态,都是一个人生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境界。在某一个境界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认知是与自身所处的精神境界同一的。当然,对这种同一我们不能作绝对的、无条件的、机械的理解,而只能理解为一种一般性、普遍性,因为现实的人生的复杂性决定了他的认识必然是复杂的,特别是在一个具体的精神形态里,精神内容是多重的而非是单一的。即在自发性形态里,人的认识主要是自发性的、感性的,但却是渗透着自觉性和理性、甚至自然性的;在自觉性形态里,人的认识主要是自觉性的、理性的,但却是渗透着自发性和自然性的、甚至后自觉性的;在自然性形态里,人的认识主要是自然性的、直觉性的,但却是渗透着自发性和自觉性、特别是后自觉性的。
  
    人的认识与其当下所处的精神形态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由人的活动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决定的。从总体上来说,在某个具体的精神形态里,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同一性或统一性。即自发性形态里的人,只能是一个自发地、无意识(不是没有意识)地活动着的人,他的活动不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而自觉性形态里的人,他的活动从总体上来看,就是自觉的、有意识的、理性的,即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然性形态里的人,就像自发性形态里的人相似,他的活动也是不受自觉性的理性意识支配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无为而为的。--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这种个体活动与其当下所处精神形态、精神境界的同一性,就是我们科学地探讨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契机,因为认识本身也是一种活动。在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上,正如庄子所说,"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注3 《庄子释疑》(上),第12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的思考》(《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一文中,笔者曾就人的认识与人生发展阶段的关系作过较具体的探讨。可惜,这种思想在当时甚至今天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此亦正所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是一个多么浅显的道理,可在现实中人们却往往视而不见!
  
    人的认识与精神形态的统一性告诉我们,欲对认识进行认识,就必须首先考察人的精神形态或精神结构的特征和特点。我们知道,精神形态的特点是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决定的 与某个精神形态即形式直接同一的精神内容。因此,自发性形态的特点就是其相对稳定的直接性,而自觉性形态的特点就是其相对稳定的间接性,自然性形态的特点与自发性形态相似,也是相对稳定的直接性。如此一来,则我们就了解了,从宏观上来说,人的认识就是一个由直接到间接再到直接的辩证的逻辑上升过程。
  
    对这一过程里具体的认识内容的研究,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具体科学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揭示精神结构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指导人们达成与其肉体生理阶段所处的精神形态的同一性,使其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毫无疑问,思维结构即精神形态,思维结构的转换即精神形态的更替。从宏观上说,思维结构的转换与精神形态的更替一样,有两大关节点 自发性形态与自觉性形态之交,自觉性形态与自然性形态之交。我国学术界关于思维范式或思维结构的转换问题,还未触及到这两个大的关节点,而仅仅涉及到自觉性形态之内三个小环节的转换而已。因此,它只是我们讨论的精神形态即思维结构的一个小环节而已。具体说来就是怎样由自发的自觉性形态和自觉的自觉性形态向自然的自觉性形态转换的问题,即怎样建构起彻底科学的理性结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是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可以很好地回答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自发性形态思维结构。
  
    在自发性形态里,即在人的婴幼年和童年时期,其认识与其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即都是自发性的、真诚的,理性的计谋在他这里是不存在的,除非他已被成人世界同化得灵与肉出现了分裂。在这一阶段里,人的眼睛即认识是整体性的、具体的、丰富和生动的,但同时也是简单的、浅陋的、直接性的、" 感性" 的、具有一定的审美和幻想特性的。真诚无欺、毫无忌讳,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之一," 皇帝的新装" 他能够一览无余且如实地说出来。在这一阶段里,一切东西都将被自发性形态的感性之光" 磁化" 。
  
    在自发的自发性形态即婴儿时期,人的认识几乎是谈不上的,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了这时人的认识的存在。从出生开始,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先天遗传下来的精神能量在支配的,表现出活动的自发性、直接性特征。我们知道,自发性的任何一点自我实现,都是其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即转化为其对立面--自觉性,而自觉性就是理性、也可以说就是意识、认识。因此,个体意识的觉醒是从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开始的。在人生的这个时期,人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认识的逐渐觉醒。因此,作为成人,应该为婴儿提供足够的刺激,以唤醒沉睡在他肉体、大脑里的精神能量--自发性,而被唤醒的自发性就变成了自觉性即理性意识。由于是在自发性形态里,这被唤醒的自觉性内容一般说来也只能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这时的个体,还没有表达自己的认识的能力,显得还没有认识似的。
  
    在自觉的自发性形态即人的幼年时期,自发性的壮大使得自觉性的意识有了相当的觉醒,这就为人的认识的现实表现提供了可能。但这时自觉性的壮大是不可能强大到推翻自发性形态的程度,所以理性意识从总体上来说也是受压抑的,它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不过,幼儿阶段,人已经能够微弱地表达自己的意识、" 想法" 了,即在自发性形态控制不太严格的情况下,人的认识能够现实化了。
  
    在自然的自发性形态即人的童年时期,自发性将得到自由的实现,同时创造出巨大的自觉性能量。但在形式上,他仍处于自发性形态里,故其理性意识必然是受压抑的。
  
    人类历史早期的文化艺术成果,如神话、巫术、原始宗教等等,主要是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在生理上应是成年人)创造出来的。
  
    在今天这个是非有些颠倒的时代,某些儿童的见解甚至比当代的成年人还要正确、深刻。
  
    在童年后期与少年前期精神形态转型的临界点上,个体的认识出现了间接性的理性现象。为了顺利实现精神形态的转型,社会应为这个时期的个体提供保证其顺利转型的适当的、充分的教育条件,即为其提供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我们来看自觉性形态思维结构。
  
    在人的自觉性形态里,即在个体的少年和青年以及中年时期,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充满逻辑和秩序的,即抽象的。自觉性形态的理性之光将把进入这一阶段的一切东西予以" 磁化" 。这种认识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因为它将丰富的世界给" 格式化" 了,漏掉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大千世界变成了骷髅一般的骨架。尽管如此,这种认识却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所谓" 科学" 的认识。特别是在个体的自然的自觉性形态即个体的中年时代里,人的理性认识彻底地成熟了,达到了具体的抽象。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科技文明成果,就是这一阶段里自觉性、理性的自我外化即现实化的产物。另外,我们不得不指出,自觉性形态里的人由于受制于功利价值,其认识往往表现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的特点。这一点,从成年人对待" 皇帝的新装" 与儿童绝然相反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儿童眼里,皇帝的新装是没穿衣服,且他能够将这一事实表达出来;而在成年人眼里,皇帝的新装是无与伦比的最华丽高贵的衣服。--我们往往过分地指责成年人的虚伪,其实这是不够的,很可能成年人真的看不见皇帝没穿衣服,他的说法或许有他真诚的一面。" 言不由衷" 是假(推卸责任是真)," 言为心声" 是真。这一点,弗洛伊德在《释梦》等著作中对梦的阐释,对" 笔误" 、" 口误" 的精辟分析可资参考。――说到这里,笔者记起了自己在《现代人生哲学》课上的一个“口误” 在讲到现实中达到了自然的自觉性形态的个体时,我举了杨振宁先生和陈省身先生。大家知道,陈省身先生是世人公认的数学大师,笔者在校内也见过他好几次。我当时本想说“陈省身大师”,可偏偏说走了嘴,变成了“陈省身同学”。――当场,我就请几个同学对我的这个“口误”做出了心理分析。同学们的具体分析,让我心服口服。他们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 在老师眼里,谁也不配在人生哲学方面充当“大师”。我想,只要是读懂了现代人生哲学的人,自己会做出更有深度的分析。
  
    历史上理论家们对于人的认识的认识,基本上是对于人的自觉性形态里的认识的认识。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相当片面的。对于人生来说,最有价值的认识并不在自觉性阶段或理性阶段里,而恰恰在自发性形态,特别是自然性形态里。后两个阶段里的认识主要是非哲学的、非理论的、审美的、直觉的,与个体的肉体和精神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处在自发性形态和自然性形态里的认识,是与个体的活动直接相同一的,而只有在自觉性形态里,人的认识才可能是与活动即实践相分离的。
  
    在中年时期,个体已经积聚了丰富的自然性能量,为了实现向更高级阶段的飞跃,是迫切需要唤醒这属于未来的精神内容的。因此,处在中年时代的个体,应该得到足够的艺术熏陶和进行必要的艺术创造活动。只有艺术,才能帮助中年时代的个体解除自觉性形态的束缚而飞跃到自由的、属人的自然性形态阶段。当然,这一过程也是处在中年晚期与老年前期的交接点、临界点上的。
  
    自觉性乃精神的间接性,故在自觉性形态里,从总体上来说个体是丧失了审美、感受美的能力了(在直接的、当下的、普遍的状态下),因为审美、感受美是直接性的精神活动,只有摆脱了自觉性形态束缚的人,有健康的和丰富的自然性精神需求的人,才有审美、感受美的直接可能性。这就是说,人在少年、青年、中年时期的艺术欣赏活动是非常有限的,即,是受到理性观念即现实利害关系制约的。在唤醒自己的自然性内容的过程中,中年时期的个体是会得到精神上的一定快乐和满足的。特别是在中年时代后期,个体是会流连于文学艺术之中的,这极有利于个体向自然性形态的飞跃。--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宗教信仰、某些流行的气功活动,在当前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将个体的生存推向危机的峰巅,人被物化、异化,灵与肉相分裂而带来的彻底绝望的背景下,不失为一种拯救人类灵魂的" 偏方" ,但仅仅是偏方而已。宗教迷狂、某些气功活动等利用消极的、脱离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的手段--所谓" 修炼" --也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近似于自然性形态的状态,但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注4 常见的" 走火入魔" 现象就是证明。这种" 自然性形态" 基本上是一种催眠性的" 幻觉状态" ,由于它可以给个体带来极度的精神兴奋或高峰体验,因此,进入过这种状态的人都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也是当下我国政府转化法x功练习者的困难之所在。)
  
    最后,我们来看自然性形态思维结构。
  
    在自然性形态里,即在人的老年时期,人的认识是直接性的、直觉性的、审美状态的。这一阶段的认识都将为自然性形态所" 磁化" ,打上神圣的感性的光芒。老年人将具有真正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而且其艺术创造活动将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化境。老年人的认识将是直觉、顿悟、洞悉,是大彻大悟、大智若愚的。自然性自我实现后的后自觉性,是达到自然性形态的个体最基本的认识内容,但它却是自知与谦虚的,看起来好像是木呐的,即,是大智若愚的。--这时的个体,是决不会卖弄自己的" 智慧" 和" 聪明" 的,他甚至是" 述而不作" 、" 绝圣弃智" 的,至多不过是用隐喻、寓言或偈语来启迪后人。大家所熟悉的六祖慧能针对高僧神秀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偈语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注5 见张力、黄修明主编 《中国历代高僧》,第239、240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偈语,就是最好的代表。人类历史上那些各民族的先知,如孔老孟庄、耶稣、释迦牟尼、真主安拉等等就是达到了这一阶段、形态、境界的具有后自觉性大智慧的人。
  
    --请读者不要用现实中的" 老人" 来剪裁我们的" 人生理论" ,--理论与现实的非同一性是正常的、应被合理理解的现象。
  

作者 琦琪 回复日期 2002-5-7 15 26 23  提。

作者 朱鲁子 回复日期 2002-5-8 14 36 00  此篇没大意思,学术性强一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