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血微博说说医生眼中的生与死
发布时间: 2022-11-19

 

 【93913.com】?(摘自:健康时报)广东汕头市中医院医生李某日前连续发“冷血微博”:“这大冷天的,我暖个被窝不容易,您就等我下班再死,好不?”、“今晚上班收到的最好消息!病人2∶10PM宣布临床死亡,今晚可以睡个好觉……”

?

  微博很快被疯狂转发近两万次,引爆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积怨,给脆弱的医患关系再次火上浇油。
?

  医患纠纷的最主要原因是沟通不畅,不善沟通、冷眼相向是患者对医疗服务诟病最多的地方,也是引发医患纠纷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对医务人员的生命教育再次成为话题。

?

  “冷血微博”事件后,人们想探讨,对于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来讲,在目前行医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人文素质,理解生命、尊重生命。 

?

  阅读提示:

?

  ■一位农村患者找到城里的专家,专家说了四句话,“晚了,没法治了,回去吧,早干吗去了!”病人当时腿就软了,都没走出医院……

?

  ■医学伦理学家杜治政曾对国内20多所医学院校的课程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是医学生们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

  ■在德国一家医院,一位患者突然咬伤了医生,医生的中国学生替她打抱不平,医生反而斥责这位学生:“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

?

  ■因为要解剖小动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上动物实验课前,老师会带领他们为“实验动物纪念碑”献花,感谢动物为医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

  凌晨一点钟,北京一家医院的急诊室里,一场抢救正在紧张进行。

?

  抢救室里,七八名医生忙碌着,门外,家属在焦急等待。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抢救无效,医生宣布死亡。抢救室门一打开,病人家属一拥而上,抱头痛哭。

?

  这时,一位年轻的医生,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患者老伴面前,伸出手,握住她颤抖着的手,用力握着,“不要太难过了,他走得很安详”……就这样,一位年轻的医生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两只手紧握着目送逝者离开。

?

 

[page]医生的四句话带走了一条生命/page]

?

  这位年轻的医生,是北大医学部急诊专业在读研究生,即将成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死去的患者是一名八十多岁老人,是他负责管理的第一位病人。

?

  “当你全力地投入一场和死亡的较量之后,他仍然走了,病房空了,你的心也空了。那种累,不仅仅是体力消耗殆尽,还有心灵疲惫不堪,似乎有阵风就可以把你带走,”这位年轻医生如此描述当时的感受。

?

  但在场的一些老医生事后告诉他,以后不能这么动情,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和死亡相伴的,如果每次都如此动情,医生本人也会难以承受的。

?

  “大凡从医之人,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从最初面对死亡的婉惜、震惊、无助、内疚自责……到后来的理智、沉稳、淡定,很多医生的恻隐之情始终暗藏于心。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具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导师刘志平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

  一个病重的农村人,好不容易借了点钱到县医院挂了一个“水平很高”的专家的号。一见面,专家只瞟了一眼检查报告,上来就说:“你来得晚了。”接着第二句:“没法治了,”紧跟着第三句“回家吧。”听完,病人就有些承受不住了,但还是央求这位专家:“大夫,您再给我看看吧,是不是还有其他办法?”

?

  “你早干吗去了!”听了医生的这第四句话,病人当场就腿软了……刘志平告诉记者,这不是虚构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这位患者,还没出医院大门就一命呜呼了。

?

  在卫生部部长陈竺看来,好的医生都应该是人道主义者。他说:“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最脆弱,这个时候医生如何对待他,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今,有多少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能抬头看病人一眼?一旦病人问得过多、问得不专业,又有多少医生能够笑脸相待并耐心解答?”
?

  医学从来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它是和人打交道的,医生职业的冷漠也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影响的是一个人的生命。

?

  美国哲学家图姆斯在以自身患病经历写就的《病患的意义》中有一句名言:“大夫,您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对于疾病,医生和患者的感受完全不同,医生关心病情,但更要体会患者的感受。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