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光看报告"中医看病为啥很少"望闻问切"了
发布时间: 2022-11-19

  仪器检查是西医诊断的得力助手,而现在不少中医师也越来越青睐仪器检查。他们坐诊时“不看病人光看报告”,而真正完全依靠“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的医生却越来越少。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望闻问切真的落伍了吗?

  不少中医看病“不看病人光看报告”

  诸暨一位中学老师三年前因为患上一种疾病,走路只能弯着腰。三年来她看了不少医生,包括不少中医。这些中医师甚至没有对她进行体格检查,就让她先去拍片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诊断她患了“椎间盘突出”,但治疗了很久都没有效果。近日,她在杭州一家医院检查时,一位省级名中医用望闻问切,诊断出她所患的疾病并非椎间盘突出,而是“底髂关节脱位”,医生给她推拿进行关节复位后,终于让她能够挺直身板走路。

  许多患者也许都遭遇过类似的情况 明明看的是中医,但有些医生甚至不用望闻问切,就给患者开出这样那样的化验单,小到验血大到磁共振,开化验单的“利落”程度丝毫不亚于西医。

  究竟还有多少中医师在诊断的时候给病人“望闻问切”过?这个数据很难进行统计。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借助仪器化验才能诊疾断病。

  医生为何不再“望闻问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不少医生的眼里,“望闻问切”的“魅力”的确不及仪器检查。一位医生说,现在医患关系比较微妙,医生一旦诊断出错就很容易背上沉重的包袱,与其凭着经验来诊断,还不如让仪器检查结果来说话,这样自己也能“安全”点。还有些医生对仪器检查产生了依赖心理,在诊断时“只动机子,不动脑子”。

  除此之外,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医院投入大量资金购入先进设备,为尽快收回成本,一再放宽检查的适应症,不管效果如何或有无必要,都要将患者拉上检查台,有的甚至将仪器检验收入与送检医生的经济收益挂钩。这样,“望闻问切”等廉价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走过场”。

  这位人士还指出,目前不少医学院是按西医模式培养中医学生,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却不多。这就造成毕业后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

  同时,病人们对医疗设备的过度崇拜也使得“望闻问切”面临尴尬。不少市民认为,如果医生仅仅靠看几眼,把把脉就下诊断,自己心里肯定觉得不踏实,总觉得医生没全心在给自己看病,倒不如做个检查让自己觉得放心。而事实上,一些患者盲目相信医疗设备,认为设备越先进收费越高,检查结果就越可信,不管有没有必要,也要医生为其做仪器检查,自己给自己增加负担。

  望闻问切过时了吗?

  望闻问切真的不如仪器检查吗?当然不是!专家认为,望闻问切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诊断方法。

  省级名中医、省中医院中内科主任陈意教授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丝毫不逊色于西医的仪器检查,相反还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古书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四诊是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而不需要很多的检查。

  省级名中医、省中医学院附属针灸推拿医院副院长范炳华指出,中医认为“有其内必形于外”,就是说如果内脏有病变,必然会反应在体表上。相比仪器检查的“就事论事”,“四诊合参”从综合、整体的角度来诊断疾病,评估更加全面,能发现不少仪器发现不了的病症。例如肠胃功能紊乱,仪器并不能发现究竟是哪个部位出了问题,而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就能找出问题所在。

  四诊在一些方面还比仪器检查更为精确。陈教授举了个例子 有些人夏天冷饮吃多了会觉得胃疼,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来诊断,就是“阳气凝泣,不通则痛”,是胃寒的表现,治疗时就应该服用一些温胃散寒的药物,民间常用的“生姜红糖茶”就具有这样的功效。而通过西医的胃镜检查,这些症状就被诊断为胃炎,需要抗菌消炎,则是一种消热的治疗。所以,如果中医师仅凭着仪器检查结果来给病人开处方,就可能适得其反。

  四诊的另一大优点就是价廉。范副院长介绍,例如椎间盘突出,中医仅用望闻问切诊断,除了数元的诊疗费外无需其他费用,而如果CT检查的费用则在百元之上。

  同时,范副院长介绍,望闻问切在许多疾病的诊断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头晕头痛、胃肠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并不能发现什么器质性疾病,而四诊就能发挥功效。又如腰腿痛、老慢支等慢性病也可用四诊来诊断。还有亚健康、久病体虚,以及康复期的人群都适用望闻问切。

  “中西合璧”才是进步

  “中医师开化验单其实是一种进步!”陈教授认为,一味排斥或依赖西医检查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中西合璧”才是对患者的负责。他说,老祖宗留下的有用的东西不能丢,人们可以用“拿来主义”来让现代医学为中医服务,做到“中西合璧、优势互补”。这在医学诊断上就是,中医看病自然得坚持望闻问切,但在诊断之后如果还有些疑问,那就可以借助先进仪器的“火眼金睛”来帮助辨别。用一道算术式就是 中医的“辨正”+西医的“辨别”=中西医结合诊断。

  范副院长指出年轻中医师们应掌握更多的传统医学知识。不少年轻医生认为中医发展缓慢,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又比较枯燥、死板和抽象。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同时,中医培养需要更加人性化、现代化,中医教学不能老是停留在抽象的书本知识上,可以借助现代科学的一些技巧来使学习更加“有声有色”。有了这些前提,学生们学会用中医思维看病,才不会出现“中医不中”的现象,望闻问切也能更大地发挥功效。


来源 杭州网-每日商报作者 朱红欣丁涵晰编辑 周若耶

相关稿件?百年古宅摇身成中医馆广兴堂国医馆昨日迎客2005-08-05?中医药渐受公众信任,欧美人纷至沓来学中医2005-06-16?中医倾倒洋“高管”2005-04-22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