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
发布时间: 2022-11-19
从见到病人开始,就应当仔细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及形体姿态,并结合局部望诊,特别是舌诊,以获取与辨证有关的资料。望诊可分一般望诊及局部望诊。

⑴一般望诊

①精神观察病人的精神,可概括得知正气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如病人精神尚好,目光有神,言语清晰,声音宏亮,此为“有神”,表示“正气未衰”,病情较轻。反之,精神萎靡,目光暗淡,言语无力,此为“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

②气色重点观察面部。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所以气血的盛衰往往从面部反映出来。正常人面色光泽红润,患病时常有下述变化 面色苍白,多是虚寒证;#■白,虚胖为气虚;苍白枯槁、唇淡,为血虚;面色红赤,多是热证;若两颧潮红,午后发热,多属阴虚火旺;面色嫩红带白,多为虚阳上越(指下焦虚寒而阳气浮越于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现象);面色萎黄,多是脾胃虚弱;面目鲜黄,为湿热黄疸(阳黄);暗黄,属寒湿黄疸(阴黄);面色青紫,多是血瘀、寒证或痛证;小儿面色青紫,多属肝风内动;面色暗黑,多是寒重或血瘀;久病面黑,多属肾虚。

③形态即观察病人的形体姿态。如形体结实,表明正气充盛。形体虚胖,兼有饮食减少,多是气虚或痰湿较盛。形体瘦弱,多是阴虚。浮肿以面部为著,发展急速或兼恶寒怕风,多为风邪外袭,水湿内停(风水)罡肢浮肿,面黄食少,腹胀便溏,多属脾虚水肿。某些疾病常有特殊的姿态,如手按上腹,多是脾胃虚寒。四肢抽搐颤动多是风证。若突然抽搐,强劲有力,多属痰热生风,为实证、热证。抽动不已,微弱无力,多是虚风内动,为虚证。口眼歪斜兼有半身不遂(偏枯)者多属中风。但单纯口眼歪斜,则属外风。

⑵局部望诊

以望舌最为重要。“舌为心之苗”。肝、脾、肾三经也与舌体相连。看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望舌苔可察病邪之深浅及胃气的强弱。一般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

望舌质

注意其颜色的变化。正常舌质淡红而润。①淡白 多为血虚或阳虚。淡白滑润为寒证或寒湿证。②鲜红 多是实热证或阴虚火旺。实热证舌红而苔黄。虚热证舌红而无苔或舌裂苔剥。舌尖鲜红为心火上炎,舌边鲜红为肝胆热盛。③红绛 舌色深红,是血热或热毒极盛之证。热性病时舌质红绛多为邪热已入营分,红绛起刺为营分热盛。④紫暗 多为瘀血证。有时仅舌边见有紫斑瘀点,多为久病血瘀症。舌紫而滑润,为阴寒证;紫而干燥为毒热证。⑤舌干枯、裂纹甚至出现芒刺,是津液亏耗或热盛伤阴之证。⑥舌胖嫩而边缘有齿痕,为脾气虚或阳虚。

望舌苔

注意其颜色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润。①无苔(苔净) 多是胃气虚弱或胃阴不足。②白苔 多属寒证。外感风寒初起苔见薄白而滑;里虚寒证舌苔也见薄白。白腻则是内有痰湿之象。③黄苔 黄苔多属热证,黄色愈深,其热愈重。表邪入里化热,初则舌苔浅黄,里热加重则舌苔深黄;热盛伤阴则苔黄而干;湿热内蕴或肠胃实热积滞则舌苔深黄而厚腻。④黑苔 黑而润滑多是阳虚寒盛;黑而干烈多是热炽津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