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话总是没人听?
发布时间: 2022-11-19

    【93913.com 】(来源:科普中国)说话的确是一门技术活。有些人在说话时娓娓道来、神态自若,令人心服口服;有些人在说话时激情澎湃,说的也都是肺腑之言,但听者却置若罔闻。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说的话更有“分量”?这里向大家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重要的话每次只说三点

很多人在说重要事情的时候总会滔滔不绝,生怕有所遗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每一个字都告诉对方。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每次最多只能容纳7个信息,大部分人的大脑每次只能容纳3个信息。因此,在说重要事情的时候,最好只罗列其中三个要点。

 

2、像“做三明治”一样说话

为了让对方信服或产生好感,很多人在说话时会“趋利避害”,即只说好处不说坏处,但这种说话方式的效果并不好,比如可能让对方感觉不真诚等。实际上,说话要像“做三明治”一样,即先说好处,再说坏处,最后再说一个好处用两个好处“夹住”一个坏处。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种说话方式利用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即人们往往只会对最先听到的信息和最近听到的信息产生深刻印象。

 

3、先说结论,后说原因

先说结论可以抢占对方大脑的“注意力资源”,使对方在之后的倾听过程中产生“为什么这样做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而也就更容易被说服。

 

4、将观点寓于故事中

人们往往倾向于自己得出结论,而非听从别人强加的建议。因此,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可以将观点寓于生活感受和个人故事中,这样既能够与对方建立情感联结,还可以使对方产生共鸣,让其对自己的观点有更深刻的印象。

 

5、将谈话内容与对方经历相结合

因为大脑每天需要接收、处理的信息太多,所以为了减轻负担,大脑会通过“感觉记忆”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和拦截,其中,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将谈话中的新信息与对方记忆中的已有信息联系起来,那么“感觉记忆”更容易转为短期记忆,让对方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进而使对方更容易被说服。

 

作者: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联盟科普讲师唐义诚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供稿

微信